p> 其他几位重臣也陆续告退,却都刻意与上官桀保持着安全距离,仿佛他身患瘟疫一般不可接近。
如今朝中上下无人不知上官大人被迫成为了"孤臣",谁还敢与他过分接近,徒增麻烦?
众臣离席后,宣室殿内只余刘旦与刘彻父子二人,这一幕与往昔无数次朝会后的场景如出一辙。
唯一不同的是,如今他们的身份地位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宛如命运的巨轮转了一圈,回到起点却已物是人非。
刘旦也不必再谦让龙椅,而是正大光明地端坐其上,行使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如今外界流言四起,都在传言你掀起这场大案是为了给边疆输送官员,加强对新土的控制。"刘彻坐在侧案后,一脸严肃地分析道。
"这种传言有损你的帝王威严,必须尽早消弭!"老者的语气中透着几十年执政的丰富经验。
君王之忧,永远是天下大局,而非一两个臣子的生死荣辱。
上官桀那副精神恍惚的模样自然落入刘彻眼中,但在帝王心中,这不过是微不足道的细节,不值一提。
忠臣事主,自当肝脑涂地;臣子不忠,则休怪君王无情。
一切都是咎由自取,若能老老实实做好分内之事,兴许还能像当年的张汤一样得个善终。
或许吧。
刘彻收回思绪,将注意力重新放在眼前的政事上,今日最紧要的是处理这些不利传言。
流言虽小,却能如蚁噬木,不知不觉间便能动摇国本,不可不防。
龙椅上的刘旦轻轻颔首,对父亲的忧虑表示认同,这类传言确实不利于朝廷形象。
特别是因为……这些传言竟然猜中了真相!
大汉版图在短时间内扩张了一倍有余,即使已经将诸侯王们派往边疆镇守,但仍有大片新土无人管理,亟需官员填补。
此时,那些贪官污吏们便成了最好的"资源",一道圣旨发下,直接发配边疆!
既清除了国内的蠹虫,又解决了边疆缺官的困境,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妙策。
唯一的遗憾是手段太过明显,被精明的朝臣们看出了端倪,不够高明。
不过对于这个问题,刘旦早有对策,胸有成竹。
"父皇请放宽心,大案刚刚结束,官员们人心惶惶,此时只需再掀起一件更为震撼的大事,足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消弭流言蜚语。"
"正好,清理了这么多蛀虫,朝中也空出许多位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