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负责守卫的三名战士为了掩护战友转移文件,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把文件藏进地窖后,故意将敌人引向相反的方向,最终弹尽粮绝,壮烈牺牲。他们的名字已无从考证,但当地百姓却永远记住了他们的事迹,如今每年都有群众来到这里,为他们献上一束鲜花。
红三军医院旧址:救死扶伤的生命港湾
位于镇子边缘的一座祠堂,是红三军医院旧址,这里曾是救治伤员的生命港湾。祠堂的大门上方,"救死扶伤"四个大字虽已模糊,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医护人员的使命与担当。
走进祠堂,一股淡淡的草药味仿佛还在空气中弥漫。斑驳的墙壁上,当年用炭笔标注的伤口示意图依然清晰,有 gunshot伤、刀伤、摔伤等,旁边还标注着简单的处理方法。几张简陋的木板床铺着稻草,稻草早已枯黄,却仿佛还能感受到伤员躺过的温度。
墙角的架子上,摆放着熬药用的陶罐、捣药用的石臼和消毒用的烈酒。展柜里那把带有缺口的手术刀,刀刃上的缺口记录着无数次与死神的较量。据记载,当年医院条件极其艰苦,没有麻药就用烈酒消毒,没有纱布就用土布代替,医生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挽救了数百名红军战士的生命。
在"军民互助"展区,一组照片和实物讲述着感人的故事。有当地土家族大妈为伤员缝制的布条,有苗族青年上山采摘的草药,还有侗族大叔送来的粮食。其中一张照片尤为珍贵:一位红军医生正在为一位苗族老人看病,老人的脸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讲解员说,当年红军医生不仅救治伤员,还经常为当地百姓看病,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
祠堂的后院,有一棵老槐树,树干上还留着当年绑担架的痕迹。当地百姓回忆说,每当有伤员被抬来,大家都会主动上前帮忙,有的抬担架,有的送水送饭,有的帮忙照顾伤员。正是这种军民同心,让红三军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
薪火相传:红色基因的时代延续
德江境内的这些红三军革命旧址与纪念场馆,共同构筑起完整的红色文化体系。1982年,枫香溪会议会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包括会址、军部、政治部、参谋处、保密局、医院等在内的九处红军旧址被国务院整体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里已成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贵州省国防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观者超过10万人次。
为了让红色故事更好地被年轻人接受,纪念馆创新推出了"重走红军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