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项目。参与者穿上仿制的红军军装,沿着当年红三军行军的路线徒步3公里,途中设置了"突破封锁线野外救护送情报"等模拟任务,让人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红军的艰辛。来自贵阳的大学生李雨桐在体验后说:"以前在课本上看到的长征故事很抽象,这次亲身体验后,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革命意志。"
当地还组建了"枫香溪红色宣讲团",成员由老党员、退休教师、在校学生组成,他们深入村寨、学校、企业,用土家山歌、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枫香溪会议的历史和红军的故事。78岁的老党员张顺清是宣讲团的核心成员,他的父亲曾是红军通讯员,他从小听着红军故事长大,如今已累计宣讲500多场。"只要还能说话,我就要把这些故事讲下去,让年轻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张顺清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红色文化的传承也带动了当地的发展。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枫香溪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打造了"红军食堂土家红绣"等特色产业,让群众在参与红色文化传播中增收致富。村民王芳开了一家"红军客栈",客栈的装修融入了大量红军元素,她还向游客讲述当年奶奶为红军送粮的故事,生意十分红火。"守着这座'红色富矿',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王芳的笑容里满是幸福。
在枫香溪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德江县近年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昔日的贫困山村如今道路通畅、产业兴旺、村容整洁。纪念馆旁的"红军小学"里,孩子们在红色文化课堂上学习革命历史,在"小红军广播站"里讲述先烈故事,红色的种子正在新一代心中茁壮成长。每年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纪念碑前祭扫,孩子们系着红领巾,举起小拳头宣誓:"继承先烈遗志,争做时代新人。"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回望,这些红三军革命旧址与纪念场馆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历史纪念场所的意义,成为一座精神的熔炉,一所信念的学校。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在启示着:人民是革命的根基,只有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昭示着: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只有代代相传,才能让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永不迷失方向。
德江的这些红色印记,如同散落在黔东大地的星辰,虽历经岁月洗礼,却愈发璀璨。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的指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