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仿佛能看到当年参谋人员忙碌的身影。他们围坐在木桌旁,借着微弱的油灯,用算盘仔细计算着弹药补给,用毛笔在粗糙的麻纸上绘制着行军路线图。墙上悬挂的《红三军黔东活动路线图》,详细标注了部队从进入黔东到与红六军团会师的全过程,每一个红点都代表着一场战斗、一次会议或一个根据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箭头,记录着红军在黔东大地的转战轨迹。
展柜里陈列着一本泛黄的军用地图,上面布满了红色和蓝色的批注,既有对地形的分析,也有对敌军动向的判断。讲解员介绍说,当年没有先进的测绘工具,参谋人员只能依靠当地群众的指引和自己的实地勘察,一步步绘制出这些地图。正是这份严谨与细致,让红三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总能找到有利的作战时机。
二楼的作战室里,还原了当年的场景:一张长条木桌摆在中央,上面铺着一张较大的地图,旁边散落着几支铅笔和一个算盘,墙角的木箱里存放着几份用油纸包裹的机密文件。阳光透过木窗的缝隙洒进来,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时光在这里凝固,让人不禁感叹革命战争年代指挥工作的艰辛与不易。
红三军保密局旧址:隐秘战线的无声战斗
红三军保密局旧址隐藏在一条幽静的巷子里,这座不起眼的小院外观与普通民居无异,却在当年承担着红军的情报加密和文件保管工作,是红三军的"保险箱"。
走进小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口老井,井口的石板被绳索磨出了深深的凹槽。讲解员说,这口井不仅为保密局提供水源,更在紧急时刻起到了掩护作用——如果遇到敌人搜查,战士们会将机密文件装入特制的防水袋,沉入井底。
正房内,陈列着当年红军使用的密码本——用土纸制成,纸张粗糙,上面是看似毫无规律的符号。据考证,这是红军根据汉字偏旁部首创造的简易密码,只有少数人能够破译。旁边的展柜里,放着一台老式电台的复制品,当年就是通过它,红三军与上级党组织保持着秘密联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墙角的一个地窖保存完好,洞口被一块大石板遮盖,不仔细看很难发现。掀开石板,一股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地窖深约两米,面积约十平方米。讲解员介绍说,当年重要文件和电台就是藏在这里,躲过了敌人的多次搜查。为了保护这些机密,有三位红军战士在这里牺牲。
那是1934年8月的一个夜晚,敌人突袭保密局旧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