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仿佛能看到贺龙元帅用手指点着地图分析战局的身影,能听到关向应同志强调"建立根据地是当务之急"的坚定语气。展区通过多媒体技术,在特定时段播放会议情景的全息投影,光影交错间,当年会议的激烈讨论仿佛就在眼前上演,让参观者身临其境般感受那场决定命运的讨论。
纪念馆分为前院军部和后院政治部两个部分,这种布局恰好还原了当年红三军的指挥体系。前院军部的展柜里,陈列着当年红军使用过的电话机、望远镜和作战文件,其中一份《关于建立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的决定》手稿上,还能看到贺龙同志的亲笔修改痕迹,那有力的笔触中透着革命者的果决。后院政治部的展区则聚焦红军的宣传工作,墙上悬挂着《革命委员会政治纲领及组织法草案》《没收土地和分配土地条例》等文件的复制件,这些文件当年就诞生在这里,由红军战士用土纸油印后分发到各村寨,成为发动群众的重要武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政治部旧址的墙壁上,当年红军用朱砂书写的"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是穷人的队伍"等标语至今仍清晰可见,红色的字迹虽历经风雨,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那份激荡人心的力量。
在"鱼水情深"展区,一组生动的场景复原讲述着红军与当地百姓的故事:土家大妈为红军伤员熬药的灶台,锅里仿佛还冒着热气;苗族青年为红军带路时用过的砍刀,刀刃上还留着山路的划痕;红军医生为村民治病留下的药箱,里面的药瓶虽已空荡,却盛满了军民情谊。旁边的影像屏循环播放着当地老人的口述历史,80多岁的土家族老人田幺妹回忆道:"当年红军来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帮我们劈柴挑水,我父亲就是那时跟着红军走的。"这些真实的故事,让参观者深刻理解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深刻内涵。
纪念馆的最后一个展区"精神传承",则展示了枫香溪会议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一组组对比照片令人感慨:当年红军走过的羊肠小道如今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当年战士们宿营的吊脚楼旁建起了崭新的教学楼,当年贫瘠的山坡上种满了郁郁葱葱的茶树。这些变化生动诠释了革命先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
红三军参谋处旧址:运筹帷幄的智慧之地
距离会址纪念馆东侧仅50米的红三军参谋处旧址,是一座两层土家吊脚楼。青瓦木楼依山而建,木柱支撑的吊脚悬于半空,透着浓郁的土家建筑特色。当年,这里是红三军的"大脑",无数关乎部队生死存亡的作战计划在此诞生。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