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着革命先辈的血汗。2006年6月,国务院将枫溪纪念碑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历史价值的肯定,更是对传承责任的嘱托。
每逢清明或重要纪念日,当地群众、学生、党员干部都会来到纪念碑前,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老人轻抚碑体,向孩子讲述当年红军的故事;青年党员举起右拳,在誓言中汲取前进的力量。阳光透过枝叶洒在碑体上,鎏金大字闪耀着光芒,仿佛在提醒着每一个人:历史从未远去,精神永远传承。
旧址寻踪:触摸革命岁月的鲜活印记
枫香溪会议会址纪念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从纪念碑沿山路下行约百米,枫香溪会议会址纪念馆便映入眼帘。这座镶嵌在枫香溪镇中心的红色展馆,坐落在当年红三军军部旧址之上,与周边的土家民居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历史与现实交融的独特画卷。
纪念馆所在的建筑原为当地士绅的宅院,是一座典型的黔东四合院,始建于清末民初。1934年红三军进驻后,这里成为军部所在地,见证了枫香溪会议的全过程。纪念馆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2平方米,前院是平整的石板院坝,三道雕刻精美的龙门分立其间,院墙由青石垒砌,历经风雨仍坚固如初。2006年,经过精心修缮,这座百年老宅以纪念馆的新身份对外开放,将那段尘封的历史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推开纪念馆厚重的木门,一股穿越时空的气息扑面而来。馆内的陈列按照"历史背景—会议过程—实践成果—精神传承"的脉络展开,通过实物、图片、文字、场景复原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再现了红三军在枫香溪的革命活动。
在"艰难转战"展区,一组锈迹斑斑的马灯、草鞋和步枪静静陈列。那盏马灯的玻璃罩上布满划痕,灯芯早已燃尽,却仿佛仍能照亮红军夜行军的道路;那双草鞋由粗麻编织,鞋底已磨穿,透着泥土的痕迹,诉说着红军战士翻山越岭的艰辛;那支步枪的枪管上布满锈迹,枪托上还留着战士的手印,见证了无数次与敌人的浴血奋战。旁边的展柜里,一份泛黄的《红三军士兵条例》手稿字迹清晰,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当年红军严明的纪律和坚定的信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纪念馆的核心展区是复原的枫香溪会议现场。土家风格的吊脚楼内,八仙桌旁摆放着6把木椅,桌上的煤油灯、砚台、纸张还原了当年的场景。墙上悬挂的军事地图上,红、蓝箭头标注着敌我双方的态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