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灌溉设施,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利用黔东多民族聚居、气候多样优势,在苗族聚居的山地发展茶叶、中药材种植,土家山寨推广生态养殖。例如,印江依托山区气候,打造茶叶产业带,从茶叶种植、加工到销售全产业链布局,政府扶持建设茶叶加工厂,举办茶叶文化节,提升“黔东茶”品牌知名度,让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民收入增加,让农业从单纯的粮食生产向多元、高效、品牌化发展,筑牢经济发展根基。
(二)工业起步与特色产业培育
基于黔东苏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人民政府推动工业与特色产业发展。在矿产资源富集的铜仁等地,合理开发矿产,建设环保型矿场与加工企业,注重资源可持续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同时,借助红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修复黔东革命根据地旧址如枫香溪会议旧址、木黄会师旧址等,打造红色旅游线路,配套建设酒店、餐饮、文创商店等。此外,发展民族特色手工业,支持苗绣、土家织锦等传统技艺传承,建立手工艺品合作社,对接市场需求,让民族手工艺品走向全国,成为黔东苏区工业与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亮点,激活经济增长新引擎。
(三)商贸流通与市场活力激发
人民政府加强黔东苏区商贸基础设施建设,修建现代化农贸市场、物流园区。在各县建设大型综合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农产品、工业品顺畅流通。引入电商平台,开展“电商进苏区”活动,培训农民与商户电商运营技能,让黔东的茶叶、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同时,举办黔东苏区商贸洽谈会,吸引外地企业投资合作,促进内外贸易交流。如秀山借助地理位置优势,打造边区商贸物流中心,辐射周边地区,让黔东苏区从封闭的山区经济逐步走向开放、活力的现代商贸格局,市场活力持续迸发。
社会民生:幸福生活新画卷
(一)医疗卫生体系构建与健康保障
人民政府在黔东苏区构建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县乡两级建设标准化医院、卫生院,配备先进医疗设备与专业医护人员。开展“医疗下乡”活动,城市医院与苏区基层医疗机构结对帮扶,定期派专家坐诊、培训乡村医生。同时,推行全民基本医疗保险,扩大医保覆盖范围,简化报销流程。在偏远村寨,建立流动医疗站,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如在梵净山周边苗族村寨,流动医疗站定期上门为村民体检、诊疗,有效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提升黔东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