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亩 6 公斤),平均株距 22 厘米(符合 4500 株 / 亩的密度),漏播率 0.8%(远低于允许的 3%)。小顺子蹲在刚播完的地块,用小铲子挖出几粒种子,测量深度显示 5.1 厘米(标准 5±0.5 厘米),种子间距均匀得像用尺子量过。“完美。” 他拍掉手上的泥土,“去年这块地的漏播率是 2.3%,补苗费了不少劲,今年这数据,能省下两天人工。”
莱娅的平板电脑上,“播种质量分析报告” 自动生成:合格面积 49.2 亩(合格率 98.4%),需补播区域 0.8 亩(集中在西北角的斜坡地)。她调出该区域的土壤数据,发现坡度比其他地方陡 2 度,导致播种深度偏浅(4.2 厘米)。“下午补播时加深耕铲。” 她在屏幕上标注补播参数,“深度调到 5.5 厘米,保证和其他地块一致,去年的斜坡地就是因为没调整,后期玉米长势差了一截。”
中午的日头渐烈,试验田的土壤表面开始泛白,虎娃打开滴灌系统的阀门,清水顺着管道流淌,在播种沟上方形成细密的水滴。灌溉时间设定为 45 分钟(每亩补水 10 立方米),刚好能让耕作层湿度达到 25%(种子萌发最佳湿度)。他沿着管道检查出水情况,发现有 3 个滴头堵塞,用细铁丝疏通后,水流立即恢复均匀。“一滴水都不能浪费。” 他擦了擦额头的汗,“去年有段滴灌带漏水,不仅浪费水,还冲歪了 5 米的播种沟,今年得盯紧点。”
翡翠星云守护者的叶片在阳光下舒展,能量感应装置闪烁着明亮的绿光,与湿润的土壤产生共振。小顺子剪下几片嫩叶,放在需要补播的地块上,叶片的能量场能让种子发芽率提高 5%。“这是最后的保险措施。” 他数着补播的种子数量,每亩比正常播种多播 5%,“确保全苗,去年补播时没加这叶片,出苗率只有 92%,今年得达到 98%。”
下午三点,大豆播种机驶入试验田,“冀豆 12” 的种子比玉米小得多,排种器的转速调到每分钟 60 转(确保每亩 1.8 万株)。刘二叔驾驶着播种机,他的操作虽然不如虎娃熟练,但行距始终保持在 40 厘米,播完 2 亩地后,误差已经控制在 2 厘米以内。“比想象中容易。” 他停下车擦汗,“按莱娅给的参数调机器,错不了,去年种大豆时凭感觉,行距忽宽忽窄,今年这机器带导航,省心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婶在培训教室给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