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们分发《生长日志》,本子上印着空白的生长记录表,从出苗到收获的每个关键节点都留有记录空间。她在封面上写下 “用心记录每颗种子的成长”,字迹娟秀有力。“这日志得天天记。” 她把本子递到刘二叔手里,“去年有个学员坚持记日志,后期分析问题时一目了然,没记的只能靠回忆,误差大着呢。”
傍晚时分,50 亩试验田全部播完,玉米和大豆的播种带形成整齐的 “4-2” 间作图案,像大地披上了条纹清晰的外衣。莱娅的平板电脑显示,总播种用时 10 小时 20 分钟(比去年的 25 小时缩短 58%),燃油消耗每亩 3.2 升(比去年节省 0.8 升),人工成本降低 60%。“这就是科学种植的力量。” 她把数据展示给围过来的村民,“明年再增加 10 台播种机,就能带动周边村一起干了。”
一场夜雨在午夜落下,不大不小刚好 20 毫米,试验田的土壤湿度升至 26%。小顺子站在仓库门口,听着雨点打在塑料布上的声音,心里踏实得很。他想起去年播种后盼雨的焦虑,今年的滴灌系统和这场及时雨,让种子萌发有了双重保障。“天时地利人和。” 他自言自语,界域钥匙碎片在口袋里微微发热,像是在回应他的话。
七天后的清晨,试验田的土壤表面冒出密密麻麻的绿芽,玉米的尖叶和大豆的圆叶交错生长,像一张绿色的地毯在田野铺开。莱娅的平板电脑记录着出苗数据:玉米出苗率 97.8%,大豆 96.5%,均超过预期目标。她用卷尺测量幼苗高度,玉米苗平均 4.2 厘米,大豆苗 3.1 厘米,长势均匀得像用模具刻出来的。“能量流保存得很好。” 她指着屏幕上的能量图谱,“每个幼苗的能量响应都很强烈。”
李大爷的笔记本最后一页画满了幼苗的生长曲线,从破土到展叶的每个阶段都标注着日期和高度。他用红笔在曲线图旁写着:“2024 年 4 月 12 日,玉米出苗;4 月 15 日,大豆出苗;两者相差 3 天,符合生长规律。” 老人的眼神里满是欣慰,“跟我年轻时比,现在种地真是享福了,有数据有指导,不像过去全凭经验瞎猜。”
虎娃在试验田安装防虫网,网眼大小 20 目(能挡住蚜虫和飞虱),高度 1.2 米,沿着试验田的边界围了一圈。他用竹竿固定网子,每隔 2 米打一个桩,确保大风刮不倒。“这网能省不少农药。” 他检查着网子的连接处,“去年没围网,蚜虫危害率 15%,今年有这网,估计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