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的试验田还浸在墨色里,星子的微光洒在翻耕好的土地上,像撒了一把碎银。小顺子摸着黑检查播种机的种子箱,“郑单 958” 的种子在月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他用手捧起一把,籽粒饱满得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 —— 每粒种子都是一个浓缩的宇宙,界域钥匙碎片贴近时,碎片的银光让种子表面的能量符号在黑暗中显形,像无数细小的萤火虫在掌心闪烁。
莱娅的平板电脑屏幕亮着,“实时气象监测” 显示:当前温度 12℃(玉米发芽最低温度 10℃),湿度 23%,未来 72 小时无降水,风力 2 级(适合播种)。她把平板电脑固定在播种机的操作台上,屏幕上的导航路线图已经规划完毕,红色的播种轨迹覆盖整个 50 亩试验田,每个转弯处都标注着减速提示(避免行距偏差超过 3 厘米)。“启动吧。” 她朝虎娃点头,“按去年的经验,这个时间播种,出苗最整齐。”
虎娃按下播种机的启动键,柴油发动机的轰鸣打破了田野的寂静,排气管喷出的废气在晨光中消散。他握着操作杆的手稳定有力,播种机的前进速度控制在每小时 4 公里(确保播种深度稳定),仪表盘上的行距显示始终定格在 80 厘米,误差不超过 1 厘米。光丝捕虫网掠过刚播下的种子带时,网面的共振图谱显示,种子入土的垂直度达到 98%,比去年提高 3%—— 这意味着根系向下生长的阻力减少了 15%。
李大爷带着老年学员在田间用木耙平整地表,他们的动作随着播种机的节奏推进,耙齿入土的深度 3 厘米(刚好覆盖播种沟),把土坷垃破碎成直径小于 1 厘米的颗粒。“地表平,出苗齐。” 老人用耙子把凸起的土块扒平,“就像给种子盖被子,盖得不平整,有的地方冷有的地方热,去年有块地没耙平,出苗早晚差了三天。” 他的拐杖靠在田埂上,杖头的能量符号与土壤的能量场产生共鸣,形成一圈淡淡的光晕。
天蒙蒙亮时,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金色的光线斜照在试验田上,播种机驶过的土地留下整齐的播种沟,像五线谱上的音符。王婶提着竹篮送来早饭,馒头还冒着热气,咸菜是自家腌的萝卜条,她把食物分给每个人,特意在莱娅的塑料袋里多放了一个煮鸡蛋。“趁热吃,播种得抢时间。” 她看着行进中的播种机,“去年这个时候,咱们才种了 10 亩地,今年这机器一响,半天就能种完。”
上午九点,50 亩玉米播种完成,播种机的计数器显示:总播种量 300 公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