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后的试验田像块发酵的面团,表层冻土在阳光下融化,露出湿润的黑褐色土壤。小顺子蹲在田埂边,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攥紧,土团落地后散开成 8 瓣 —— 这是土壤墒情适宜的标志(含水量 22%),界域钥匙碎片贴近土团时,碎片的银光让土壤颗粒间的水汽凝成细小的能量珠,像撒在掌心的碎钻。
莱娅的平板电脑屏幕上,“春耕准备进度表” 显示:绿肥翻压(完成 80%)、种子包衣(完成 90%)、农机调试(完成 95%),能量流激活率 93%。她用触控笔在屏幕上标注出剩余任务:3 月 10 日前完成最后 20% 的绿肥翻压,3 月 12 日前完成大豆种子的钼肥拌种(每公斤种子用 2 克钼酸铵)。“不能等惊蛰。” 她调出近十年的气象数据,“有七年是惊蛰后出现倒春寒,得提前一周播种,去年晚播三天,玉米出苗期赶上降温,出苗率降了 3%。”
李大爷带着老年学员在试验田翻压绿肥,翻耕机的犁铧入土深度 25 厘米(刚好把绿肥埋在耕作层中部),翻起的土垡呈波浪状,绿肥秸秆在土下形成均匀的有机质层。老人跟在机器后面检查翻压质量,发现有漏翻的绿肥立即用锄头埋入土中。“绿肥得埋严实。” 他用脚把土垡踩实,“露出地表会烂得慢,去年有块地漏翻的绿肥,到玉米出苗时还没腐熟,影响了根系生长。” 他的拐杖在翻耕后的土地上划出浅沟,沟里的能量符号与腐熟的绿肥产生共鸣。
虎娃在种子处理车间给玉米种子包衣,红色的种衣剂按 1:50 的比例与种子混合,他戴着橡胶手套用木铲翻动种子,确保每粒种子都裹上均匀的药膜(厚度 0.02 毫米)。包衣后的种子摊在竹匾里晾晒,厚度 2 厘米,每小时翻动一次,避免种衣剂粘连。光丝捕虫网掠过包衣种子时,网面的共振图谱显示,种衣剂附着力达到 98%,比去年提高 2%。“这药膜能防地下害虫。” 他把晾干的种子装入透气袋,“去年没包衣的种子,蛴螬危害率 6%,包衣的只有 1.2%,差别大着呢。”
王婶在培训教室分装大豆种子,“冀豆 12” 和老品种分开摆放,每个品种装成 5 公斤的小袋,袋口用麻绳扎紧,标签上注明发芽率(冀豆 12 为 92%,老品种 88%)。她用天平仔细称量,误差不超过 50 克,“种量得准。” 她把分好的种子摆成两排,“每亩大豆用种 6 公斤,多了浪费,少了缺苗,去年有个学员种大豆时量错了,每亩多播了 1 公斤,间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