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婶在厨房给大家蒸了新麦馒头,面粉是用去年的新小麦磨的,雪白松软,就着腌好的萝卜条,简单却暖胃。她给每个人递了两个馒头,“春耕前得多吃点干粮。” 她往莱娅手里塞了个热馒头,“播种那几天得起早贪黑,没力气可不行,去年播种时我蒸的馒头硬,大家都说硌牙,今年特意多发酵了半小时。”
县农业局的技术员带来了春耕物资补贴清单,试验田能领到的补贴包括:良种补贴(每亩 15 元)、农机作业补贴(每亩 30 元)、测土配方施肥补贴(每亩 20 元)。技术员在培训教室核对信息时,特意叮嘱:“补贴款要专款专用,全部投入到春耕生产,去年有个基地把补贴款挪作他用,后期资金跟不上,影响了管理。”
小顺子在试验田设置了 10 个观察点,每个点插着写有作物种类和品种的木牌,玉米区的木牌上标注着 “郑单 958(耐密型)”,大豆区标注着 “冀豆 12(耐阴型)”。他用红漆在木牌上画了能量符号,这些符号能记录不同品种的生长数据,与莱娅的平板电脑实时同步。“这是对比试验的关键。” 他扶正被风吹歪的木牌,“去年没设观察点,后期数据记录乱了套,今年得按规矩来。”
李大爷的笔记本最后一页添了新内容,是他总结的 “春耕五字诀”:土要松、肥要匀、种要饱、水要足、播要准。每个字旁边都画着简单的示意图,松土的深度、施肥的位置、种子的饱满度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是一辈子的经验。” 他给围过来的学员讲解,“去年按这口诀做的,苗情就是比别人好,种地没巧,就是把每个字做到位。”
一场倒春寒在春分前袭来,气温骤降到 5℃,试验田的绿肥幼苗出现轻微冻害(叶片边缘发白)。莱娅组织学员们用塑料薄膜覆盖绿肥田,薄膜的四周用土压实,形成小拱棚,能提高地温 3-4℃。“这是最后一次低温了。” 她看着温度计的读数,“过了春分,气温就稳定了,去年的倒春寒持续了两天,没覆盖的绿肥冻害率 15%,覆盖的只有 3%。”
虎娃在农机库房给播种机加装保温装置,发动机水箱外裹上了保温套,油管缠绕着加热丝,确保低温天气下能顺利启动。他拉响发动机试运转,机器的轰鸣声在库房里回荡,转速表稳定在 1500 转 / 分钟,比去年启动时间缩短 2 分钟。“这机器怕冷。” 他检查着各个部件,“去年倒春寒时,有台播种机启动不了,耽误了大半天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