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今年有了保温装置,放心多了。”
王婶把《间作技术手册》最后的几页装订好,手册的封底印着试验田的照片,从绿肥播种到玉米丰收的各个阶段都有记录。她用红绳把手册捆成 30 本一摞,放在培训教室的门口,“明天学员们来就能领了。” 她摸着手册上的照片,“这都是咱们一步一步干出来的,不是瞎编的,照着做肯定没错。”
清明前的试验田已经整装待发,翻耕后的土地平整得像块巨大的绒毯,绿肥在土下悄悄腐熟,释放出淡淡的氨味(氮素转化的信号)。仓库里的种子整齐码放,农机库里的播种机擦得锃亮,培训教室里的手册静静等待,一切都在等待播种指令的下达。
小顺子、莱娅、虎娃和王婶站在试验田的中心,看着这片即将播种的土地在夕阳下泛着金色的光泽。界域钥匙碎片在他们手中传递,148 个微型宇宙的能量流与土地的活性能量完全融合,像一首即将奏响的春耕交响乐。
“后天就能播种了。” 小顺子望着远处的灌溉渠,“天气预报说未来一周都是晴天,墒情正好。”
莱娅的平板电脑上,最终的播种计划清晰明了:4 月 5 日播种玉米(每亩 4500 株),4 月 12 日播种大豆(每亩 1.8 万株),采用 “4-2” 间作模式(4 行玉米间 2 行大豆),行距分别为 80 厘米和 40 厘米。她把计划发送给所有参与种植的农户,附上了紧急联系方式:“遇到问题随时打电话,去年有个地块播种时发现土壤墒情不够,及时沟通后改了播种时间,没影响出苗。”
虎娃在检查灌溉系统的最后调试,滴灌带的出水均匀度达到 98%,每个出水孔的流量稳定在 2 升 / 小时,压力传感器显示系统压力 0.6 兆帕(最佳值)。他打开主阀门,清水顺着管道流淌,在试验田形成整齐的湿润带,“这水就等播种后用了。” 他关闭阀门,“去年播种后没及时浇水,有 5% 的种子没出苗,今年保证播后两小时就浇水。”
李大爷的拐杖在试验田的边界上轻轻敲击,杖头的能量符号在土壤上留下清晰的印记。他的笔记本最后一页写着:“50 亩试验田,4500 株玉米,1.8 万株大豆,目标亩产玉米 650 公斤、大豆 120 公斤。” 老人的眼神里满是期待,“等秋收时,这些数字都会变成实实在在的粮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婶把煮好的茶叶蛋分给大家,鸡蛋是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