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了不少劲。”
翡翠星云守护者的枝条抽出新绿,叶片的能量感应装置闪烁着明亮的绿光,与即将萌发的种子产生强烈共振。小顺子剪下带着新芽的枝条,捣碎后与清水按 1:200 的比例混合,制成种子萌发促进剂,均匀喷洒在包衣后的玉米种子上。这种液体能提高种子发芽势 15%,使出苗时间提前 1 天。“这比激素类安全。” 他数着处理好的种子袋,“去年用这法子处理的玉米,出苗整齐度提高 10%,苗情明显好于对照区。”
一场春雨在惊蛰前降临,降雨量 25 毫米(相当于每亩补水 16.7 立方米),试验田的土壤湿度达到 24%(春耕最佳湿度)。莱娅穿着雨衣在田间查看墒情,用土壤硬度计测量显示,耕作层硬度 1.8 公斤 / 平方厘米(适合播种,超过 2.5 公斤则需镇压)。“这雨下得及时。” 她看着雨滴在能量流图谱上激起的涟漪,“能省下一次播种前的灌溉,去年春耕前没下雨,浇地花了三天时间,耽误了播种进度。”
培训教室的最后一期春训班上,莱娅用投影仪展示着大豆玉米间作的田间管理流程图:玉米 3 叶期间苗→大豆 2 片复叶时间苗→玉米 6 叶期追肥→大豆初花期喷钼肥…… 每个节点都标注着具体日期和操作要点。“这张图得贴在农机库房墙上。” 她给每位学员发了一份打印版,“去年有个学员记错了追肥时间,晚了 5 天,玉米穗位降低了 3 厘米。”
刘二叔带着张家庄的村民来领取种子和技术手册,他的拖拉机后斗里已经装了 20 袋玉米种和 5 袋大豆种,手册按人头分好,用橡皮筋捆成整齐的一摞。“家里的地都整好了。” 他给莱娅递上烟,被婉拒后自己点上,“就等清明前后播种了,今年按你们的法子来,肯定能比去年多收点。” 他的指甲缝里还沾着新鲜的泥土,带着春雨的湿润。
虎娃在试验田调试播种机的最终参数,玉米播种深度 5 厘米(误差 ±0.5 厘米),大豆 3 厘米(误差 ±0.3 厘米),株距分别设置为 25 厘米和 10 厘米。他在空地上试播了 10 米,挖出种子测量深度,玉米平均 5.2 厘米,大豆 2.9 厘米,全部在误差范围内。光丝捕虫网掠过播种轨迹时,网面的共振图谱显示,播种精度达到 99%,比去年提高 1%。“这机器比去年顺溜多了。” 他擦了擦额头的汗,“加了大豆播种组件后,效率提高一倍,去年一天播 8 亩,今年能播 15 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