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熟。”
王婶提着竹篮在玉米地捡拾病叶,大斑病的病叶已经卷曲发黄,必须及时清除带出田间烧毁,避免病菌扩散。她的捡拾标准严格:只要病斑面积超过叶片的 20%,就立即摘除,摘叶时保留叶柄(减少伤口),每株玉米最多摘除 2 片叶(保证光合面积)。“这些病叶留着是祸害。” 她把病叶放进篮子,“去年没及时清,病菌随风飘,好叶子也被传染了,影响灌浆。”
翡翠星云守护者的藤蔓沿着玉米秸秆向上攀爬,叶片的能量感应装置闪烁着柔和的金光,与籽粒的淀粉积累频率产生共振。小顺子剪下几片功能叶,测量叶绿素含量达到 52SPAD(光合能力强),比普通叶片高 8 个单位。他将叶片汁液与清水按 1:200 混合,制成光合促进剂,装在喷雾器里对着功能叶喷施,能提高光合速率 15%。“这些叶子是‘营养工厂’。” 他数着每株玉米的功能叶数量,保持在 8-10 片,“去年落叶早的地块,灌浆期缩短了 5 天,千粒重低了 10 克。”
一场连续两天的阴雨让玉米地的湿度升至 38%(超过灌浆期上限 35%),莱娅立即组织学员们清理田间排水沟,沟深加深至 20 厘米,确保雨后两小时内排除田间积水。她的平板电脑显示,持续高湿度会增加穗腐病风险,病果率可能从当前的 2% 升至 8%。“必须降低土壤湿度。” 她指挥着大家开沟,“去年连续阴雨没及时排水,穗腐病果率达到 15%,损失不小。”
培训教室的下午课上,莱娅给学员们讲解穗腐病的防治技术,屏幕上展示着病果穗的照片,籽粒表面长满粉红色霉层,剥开苞叶能闻到酸腐味,能量流响应强度下降到 58%。“防治穗腐病要‘防重于治’。” 她举起装有戊唑醇的药瓶,“在雨后喷施,每亩 30 毫升,稀释 1000 倍,重点喷洒果穗,去年发病前喷施的地块,病果率比没喷的低 12%。” 刘二叔在笔记本上画着病果穗的形状,旁边标注着防治药剂和浓度,字迹比上次更工整。
莱娅的平板电脑连接着果穗监测摄像头,实时传回的图像显示,有 3 个果穗出现了轻微的穗腐病症状,籽粒顶端出现白色霉点。她立即在培训群里发布防治通知,建议学员们在 24 小时内完成药剂喷施。“穗腐病发展快。” 她指着屏幕上的病菌扩散模拟图,“3 天就能蔓延半个果穗,去年有个学员没当回事,最后整穗都烂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