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进入灌浆期的第五天,苞叶里的籽粒像被灌满琼浆的珍珠,从顶端向基部逐渐饱满,乳熟期的籽粒含水量高达 70%,用指甲轻轻一掐就能挤出乳白色的浆液 —— 这是淀粉积累的初始形态,界域钥匙碎片贴近果穗时,碎片的银光让浆液在阳光下显露出能量流动的纹路,像无数条微型河流在籽粒内部奔腾。
莱娅的平板电脑架在三脚架上,屏幕上的 “籽粒发育监测系统” 正实时传输数据:当前千粒重 185 克(最终目标 380 克的 48.7%),淀粉含量 35%(日增 2%),能量流转化率 89%。她用触控笔在屏幕上标注出灌浆速度最快的区域,这些地方的土壤速效氮含量保持在 105mg/kg,水分含量 32%,完全满足籽粒发育需求。“未来 15 天是淀粉积累关键期。” 她调出养分供应曲线,“必须保证氮钾供应,去年这个阶段缺钾,籽粒饱满度下降了 12%。”
小顺子拿着千粒重测量仪走进玉米地,仪器的托盘能精确称量 100 粒玉米的重量,再换算成千粒重。他的采样方法遵循 “五点取样法”,每点随机选取 3 个果穗,每个果穗取上、中、下三个部位的籽粒,确保数据代表性。光丝捕虫网掠过取样后的果穗时,网面的共振图谱显示,当前的籽粒发育均匀度达到 92%,比去年同期提高 5%。“这数据比看外观准。” 他把测量结果输入平板电脑,“去年凭眼睛看觉得不错,实际千粒重差了 15 克,今年有仪器说话,心里有数。”
李大爷带着老年学员在玉米地查看籽粒发育情况,他们剥开苞叶的动作轻柔,只掀开顶端的三分之一,避免阳光直射影响灌浆。老人用手指捏着籽粒,感受硬度变化:“能捏出印子但不流水,说明到了乳熟中期。” 他指着不同地块的籽粒对比,“施过钾肥的籽粒更瓷实,去年没施钾肥的那块地,籽粒软塌塌的,最后千粒重差了不少。” 他的草帽上沾着几片玉米叶,叶尖的能量符号在阳光下若隐若现。
虎娃推着追肥车给玉米补施粒肥,肥料是氮钾复合肥(氮 15%、钾 20%),每亩用量 8 公斤,施肥深度 8 厘米(位于根系密集区)。追肥车的出料口装有导流管,能将肥料精准送到玉米根部 10 厘米处,避免烧根。光丝捕虫网显示,这样的施肥方式能让肥料利用率达到 72%,比撒施提高 30%。“这肥得‘喂’到点子上。” 他调整着车把高度,“就像给哺乳期的母牛加料,得恰到好处,去年多施了 2 公斤,反而造成贪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