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优质的堆肥原料。“拔节期的草最‘凶’。” 她把杂草扔进篮子,“三天不除就比苗高,去年有块地没及时除草,玉米叶片发黄,茎秆细弱,就是被草抢了养分。”
翡翠星云守护者的藤蔓已经爬到玉米地边缘,叶片上的能量感应装置闪烁着强烈的蓝光,与玉米茎秆的生长频率产生共振。小顺子剪下几片带有能量符号的叶片,捣碎后与清水按 1:50 的比例混合,制成天然的抗倒伏剂,装在喷雾器里对着玉米基部喷施。这种液体能刺激茎秆细胞壁增厚,使茎粗增加 0.2 厘米,抗折强度提高 18%。“比农药环保多了。” 他数着喷施的行数,“去年用这法子处理过的玉米,茎秆硬度明显增加,后期穗子再沉也不倒。”
一场雷阵雨在午后降临,雨点的直径约 3 毫米,密度每平方米每分钟 80 滴,刚好能满足玉米拔节期的水分需求又不造成涝害。小顺子穿着雨衣在玉米地查看墒情,用土壤湿度计测量显示,耕作层湿度达到 32%(拔节期最佳湿度),他扒开根部的土壤,发现新的气生根已经长出,白色的根系像胡须一样扎入土垄,增强了玉米的固定能力。“这场雨下得‘知趣’。” 他抹去脸上的雨水,“去年这时候的雨太大,淹了半亩地,玉米根都泡烂了,今年的雨量正合适。”
培训教室的下午课上,莱娅给学员们讲解玉米螟的防治技术,屏幕上展示着玉米螟幼虫危害的茎秆截面,虫洞周围的组织变成褐色,能量流响应强度下降到 52%。“防治玉米螟要抓住卵期和幼虫期。” 她举起性诱剂诱捕器,“每亩地挂 3 个,能诱杀大量雄蛾,减少产卵量;幼虫期用苏云金杆菌喷雾,每克含 国际单位,对人畜无害。” 刘二叔在笔记本上画着诱捕器的悬挂位置,高度 1.2 米(与玉米心叶齐平),间距 20 米,每个细节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莱娅的平板电脑连接着虫情测报灯的数据,昨晚诱捕的玉米螟数量达到 12 头(超过防治阈值 10 头),她立即在培训群里发布防治通知,建议学员们在三天内完成药剂喷施。“防治时机很关键。” 她指着屏幕上的虫情趋势图,“幼虫三龄前抗药性弱,防治效果最好,超过三龄就会蛀入茎秆,打药也没用,去年有块地防治晚了,茎秆被蛀空,倒伏了不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虎娃在试验田安装性诱剂诱捕器,每个诱捕器都挂在玉米植株的 1.2 米高度,位置在两行玉米的中间,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诱捕效果。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