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苗进入拔节期的第三天,茎秆顶端的生长点像被唤醒的弹簧,每天以 3 厘米的速度蹿高,叶鞘包裹的茎节间露出淡绿色的环痕,每个环痕的间距遵循数学新宇宙的斐波那契数列 ——1、2、3、5、8 厘米,界域钥匙碎片贴近茎秆时,碎片的银光让这些环痕在阳光下显露出能量流动的轨迹。
莱娅的平板电脑架在三脚架上,屏幕上的 “玉米拔节监测系统” 正实时刷新数据:当前株高 112 厘米(比苗期增长 348%),茎粗 1.8 厘米(比苗期增加 125%),叶面积指数 2.8(光能利用率 65%)。她用触控笔在屏幕上标注出茎秆生长速度最快的区域,这些地方的土壤速效氮含量保持在 120mg/kg,能量流响应强度 91%。“必须保证氮肥供应。” 她调出施肥计划表,“今天就得追施尿素,每亩 15 公斤,沟施深度 10 厘米,不能撒在地表,去年有块地撒施尿素,挥发损失了 30%。”
虎娃推着追肥机走进玉米地,机器的施肥管入土深度精确到 10 厘米,行距与玉米种植行完全吻合,肥料下落的速度通过齿轮控制,确保每亩地的施肥量不多不少正好 15 公斤。追肥机驶过的田垄,土表留下整齐的浅沟,覆土厚度 3 厘米(既能防止肥料挥发,又不影响根系吸收)。光丝捕虫网掠过追肥后的土壤时,网面的共振图谱显示,这样的施肥方式能让氮素利用率达到 68%,比撒施提高 23%。“这活儿跟打针似的。” 他擦了把额头的汗,“得把养分直接送到根旁边,去年手撒的肥料,不少被雨水冲跑了,白浪费钱。”
李大爷带着几个老年学员在玉米地进行中耕培土,锄头入土的角度 45 度,培土高度 20 厘米(刚好覆盖玉米基部 3 个茎节),培起的土垄截面呈等腰梯形,下底宽 30 厘米,上底宽 15 厘米。“培土能抗倒伏。” 他用锄头把土垄拍实,“就像给玉米加了道‘护腰’,去年没培土的地块,一场大风刮倒了两成,培土的基本没倒。” 他的拐杖靠在田埂上,杖头的能量符号在阳光下闪烁,与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产生共振。
王婶提着竹篮在玉米地拔除杂草,此时的杂草已经长到 30 厘米高,根系与玉米争夺养分的能力增强了 50%。她的手指在玉米茎秆间灵活游走,拔草时特意将杂草根系全部带出,避免残留的根须重新发芽。篮子里的马唐草和牛筋草很快堆成了小山,这些杂草将被带回谷仓,切碎后加入堆肥堆 —— 它们的纤维含量 45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