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诱捕器里加入少量敌百虫药液,液面高度 1 厘米(刚好能淹死诱来的雄蛾),光丝捕虫网显示,这样的设置能让诱捕效率提高 35%,比随意悬挂效果好得多。“这玩意儿就是‘爱情陷阱’。” 他调整着诱捕器的角度,“让雄蛾找不到雌蛾,就没法繁殖后代,去年挂了这东西的地块,玉米螟危害率下降了 60%。”
王婶在厨房给学员们准备午饭,大锅里煮着绿豆汤,汤里加了少量冰糖,降温解暑效果正好。她给每个人盛了碗汤,碗沿的温度刚好不烫嘴,“拔节期正赶上伏天,干活容易中暑。” 她往汤里放了几片薄荷,“这是试验田边种的薄荷,清热解暑,比喝凉水管用,去年有个学员中暑了,就是没及时补水。”
县农技站的技术员带着茎秆强度测定仪来到试验田,仪器的探头夹在玉米茎秆的中部,显示屏上立即显示出抗折强度:4.2kgf(比普通玉米高 1.3kgf)。技术员看着测定结果,忍不住赞叹:“你们这玉米的茎秆强度,在全县都数得着,能量流的应用确实提高了抗倒伏能力。” 他在记录本上写下:“建议在拔节后期再喷施一次抗倒伏剂,确保后期穗大不倒。”
刘二叔带着张家庄的村民来试验田学习拔节期管理,他们的玉米刚进入拔节始期,株高比试验田的矮 15 厘米,茎秆也细了 0.3 厘米。刘二叔用手捏了捏自家的玉米茎秆,感觉明显比试验田的软,脸上的表情有些着急:“按莱娅说的追了肥,不知道为啥还是长得不如你们的,是不是缺啥微量元素?” 他的手指在茎秆上轻轻划过,指尖的温度让茎秆的能量符号闪烁了一下。
莱娅用便携式检测仪分析了刘二叔带来的玉米叶片样品,发现锌含量只有 25mg/kg(低于临界值 30mg/kg),这会影响茎秆的发育。她当场制定补救方案:每亩喷施 0.2% 的硫酸锌溶液 50 公斤,连续喷施两次,间隔 7 天;同时每亩追施氯化钾 5 公斤(钾肥能增强茎秆强度)。“锌元素能促进茎秆木质化。” 她在刘二叔的笔记本上写下喷施时间,“就像给茎秆‘补钙’,缺了锌,茎秆就长不结实,去年有块地缺锌,玉米秆一碰就断。”
培训教室的夜课上,莱娅给学员们讲解玉米拔节期的水分管理,屏幕上展示着不同水分条件下的茎秆生长对比图:水分适宜的茎秆粗壮,节间均匀;水分不足的茎秆细弱,节间缩短;水分过多的茎秆徒长,节间细长。“拔节期的水分管理要‘见干见湿’。” 她指着屏幕上的土壤湿度曲线,“当耕作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