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后的第一个清晨,试验田的土壤表面鼓起了密密麻麻的小土包,像撒在地上的绿宝石。小顺子蹲在垄沟边,看着顶土而出的玉米苗,两片嫩绿的子叶对称地舒展着,叶脉的纹路组成完整的能量符号,在晨光中泛着莹润的光泽。他掏出卷尺测量株高,已经达到 3.6 厘米,比莱娅模型预测的高 0.2 厘米,界域钥匙碎片贴近幼苗时,碎片的银光让子叶的生长速度在显微镜下加快了 1.5 倍。
莱娅的平板电脑架在田埂的三脚架上,屏幕上的 “玉米苗期监测系统” 正实时更新数据:出苗率 96.3%(超过预期的 95%),株距合格率 92%(误差≤3 厘米),能量流响应强度 87%。她用触控笔在屏幕上圈出几处缺苗的地块,这些地方的土壤紧实度比周边高 4%,可能是播种时覆土过深导致的。“得赶紧补苗。” 她调出这些地块的播种记录,发现是刘二叔帮忙播种的区域,“新手容易犯覆土过深的毛病,去年有块地补苗晚了,后期穗子比正常的小 10%。”
李大爷背着竹篓来到试验田,篓里装着育好的备用苗,每株苗的高度都在 4 厘米左右,根系带着湿润的营养土。他蹲在缺苗处,用小铲子挖开直径 5 厘米的坑,深度刚好能让幼苗的根系舒展,培土时特意在根部形成 3 厘米高的小土堆(防止倒伏)。“补苗得带土坨。” 他用手指压实根部的土壤,“就像移栽菜苗,伤了根缓苗慢,去年我补的那几株,就是因为没带土,长得比别人矮一截。”
虎娃推着喷雾器给幼苗喷施叶面肥,肥液是按 1:800 的比例稀释的磷酸二氢钾,加入了少量螯合态微量元素(铁、锌、硼)。喷雾器的喷头离幼苗 30 厘米高,雾滴直径控制在 100 微米(既能附着叶片又不压弯幼苗),行走速度保持每小时 2 公里,确保每亩地的施肥量精确到 0.3 公斤。光丝捕虫网掠过叶片时,网面的共振图谱显示,这样的喷施方式能让肥料吸收率达到 82%,比随意喷洒提高 25%。“这苗跟小孩似的,得补点‘奶粉’。” 他调整着喷头的角度,“去年没及时喷叶面肥,有片苗叶子发黄,影响了光合作用。”
王婶提着竹篮在幼苗间拔除杂草,篮子里的稗草和狗尾草已经堆了半满,她的手指在幼苗间灵活穿梭,拔草时的力度刚好能扯断杂草根系又不碰到玉米苗。每平方米拔除的杂草数量控制在 3 株以内,拔下的杂草根系上还沾着带着能量符号的泥土。“杂草就像抢饭吃的野孩子。” 她把杂草扔进篮子,“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