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注意防治地下害虫(蛴螬、地老虎)。“拔节前是蹲苗的关键时期。” 她指着屏幕上的根系图像,“根扎得深,后期抗倒伏能力强,就像树大根深才能抗风。”
虎娃在试验田进行中耕松土,锄头入土的深度控制在 8 厘米,既能破除表土板结又不损伤根系。他的中耕路线呈 “之” 字形,在幼苗两侧形成 10 厘米宽的疏松带,光丝捕虫网显示,这样的中耕方式能让土壤透气性提高 30%,地温升高 1.5℃。“中耕就像给土地挠痒痒。” 他用锄头轻轻扒开根部的土壤,“能让根呼吸到新鲜空气,去年中耕过的地,根系比没中耕的深 5 厘米。”
一场夏雨在傍晚落下,雨势不大但持续了两个小时,试验田的土壤湿度在雨后达到 30%(适合苗期生长)。小顺子穿着雨衣来到地里,发现玉米苗的叶片在雨中舒展得更开,叶尖的水珠滚落时形成细小的能量流,顺着叶脉渗入茎秆。他用手拨开根部的土壤,发现新的须根已经长出,白色的根毛像细小的吸管,在湿润的土壤中吸收养分。“这场雨下得及时。” 他抹去脸上的雨水,“刚好在中耕后,能把养分带到根际,去年这时候的雨下得太大,反而造成了内涝。”
培训教室的夜课上,莱娅给学员们讲解玉米苗期的病虫害防治,屏幕上展示着蛴螬危害的根系照片,白色的幼虫在根系上留下明显的啃食痕迹,被害株的能量流响应强度下降到 50% 以下。“防治蛴螬要抓住两个关键期。” 她举起装着毒饵的玻璃瓶,“播种时拌种,苗期撒毒饵,毒饵的配方是:每亩用炒香的麦麸 5 公斤,加 50% 辛硫磷乳油 0.1 公斤,加少量水拌匀,傍晚撒在根际周围。” 李大爷在笔记本上画着毒饵的制作流程图,每个步骤都标着详细的用量。
王婶在灯下缝制玉米苗期管理手册的封面,布料是用旧地膜回收加工的,上面用红漆画着简化的能量符号,针脚的密度每平方厘米 12 针,既防水又结实。她把手册摞起来,最上面的几本已经写上了学员的名字,准备明天上课时分发。“这些手册得耐用点。” 她往封面里加了层硬纸板,“苗期管理是基础,手册随时都得翻看,弄坏了不方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玉米苗长到 5 叶期时,株高已经达到 25 厘米,茎秆的直径 0.8 厘米,叶片数完全符合数学新宇宙的生长规律(每 3 天长 1 片叶)。县农技站的技术员来到试验田,用专业仪器测量了各项指标,最后在报告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