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肥不够?” 他的手指在发黄的叶片上轻轻抚摸,指尖的温度让叶片的能量符号闪烁了一下。
莱娅用便携式检测仪分析了刘二叔带来的土壤样品,发现速效氮含量只有 85mg/kg(低于试验田的 115mg/kg),pH 值 5.8(仍偏酸)。她当场制定补救方案:每亩追施尿素 5 公斤(沟施,深度 10 厘米),配合喷施一次叶面肥;一周后每亩撒施 50 公斤生石灰(调节酸碱度)。“你们的地底子薄,得少量多次追肥。” 她在刘二叔的笔记本上写下施肥日期,“下周三追第一次,隔 10 天再追第二次,不能像喂牛似的一次喂饱。”
虎娃在培训教室的黑板上计算苗期管理成本,白色粉笔写出的数字整齐如队列:叶面肥每公斤 80 元,每亩用 0.3 公斤,成本 24 元;补苗用工 2 个,每工 80 元,成本 160 元;地膜条每亩 5 公斤,每公斤 12 元,成本 60 元。“总成本 244 元。” 他在黑板上画了个能量符号,“这些投入能让每亩增产 100 公斤玉米,按每公斤 1.8 元算,多收入 180 元,还不算省下来的除草人工。” 张家庄的村民们听得频频点头,有人掏出手机拍下黑板上的数字,生怕漏了哪个环节。
王婶在厨房给大家准备午饭,大锅里煮着玉米碴粥,蒸着新摘的野菜团子,菜团子的馅料里掺了试验田种的玉米面。她给每个人盛了碗粥,粥里放了把切碎的苜蓿菜,菜叶的数量刚好是每人 10 片。“吃了这粥,干活有力气。” 她往刘二叔碗里多放了个菜团子,“你们村的苗就是缺营养,按莱娅说的法子追肥,肯定能赶上来,种地跟养孩子一样,得细心伺候。”
玉米苗长到 3 叶期时,需要进行间苗定苗,保留长势最好的幼苗,确保每亩株数稳定在 4500 株。小顺子拿着标记杆在苗间穿梭,每 30 厘米留一株苗,去弱留强,去病留健,间掉的幼苗小心地拔出(避免损伤保留苗的根系),扔进王婶带来的竹篮(这些幼苗可以喂兔子)。“间苗得狠下心。” 他指着拥挤的苗群,“就像栽树,太密了都长不高,去年有块地舍不得间苗,后期倒伏了不少,减产更厉害。”
莱娅的平板电脑上,玉米苗期生长模型显示,当前的株高、叶面积等参数都优于去年同期,预计 5 叶期(拔节始期)会提前 1.5 天。她把模型预测图发给培训群里的学员,附上了拔节前的管理要点:控制浇水(促进根系下扎),中耕松土(提高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