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该地块玉米苗期生长状况优良,能量流应用到位,建议作为全县玉米高产示范样板。”
小顺子、莱娅、虎娃和王婶站在试验田边,看着郁郁葱葱的玉米苗在风中摇曳,像一片绿色的海洋。界域钥匙碎片在他们手中传递,148 个微型宇宙的能量流与玉米苗的生长频率完美共振,形成了和谐的生命律动。
“照这势头,今年的收成错不了。” 小顺子望着绿浪翻滚的试验田,“拔节期再管理好,亩产突破 700 公斤没问题。”
莱娅的平板电脑上,玉米拔节期预测模型显示,在当前的生长状况下,拔节始期会比去年提前 1 天,所需的氮肥量比去年增加 10%(因密度提高)。她把模型预测图发给培训群里的学员,附上了拔节期的管理要点:重施氮肥(每亩 15 公斤尿素),结合中耕培土(防止倒伏),注意防治玉米螟。“这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 她指着屏幕上的茎秆生长图像,“就像青少年长身体,需要大量的营养,供应不上就会影响最终身高。”
虎娃在检查灌溉系统,确保拔节期的水分供应,滴灌带的出水量调整为每小时 3 升,比苗期增加 50%,浇水周期从 7 天缩短到 5 天。他打开阀门试水,看着清水顺着滴灌带均匀地渗入土壤,湿润的痕迹刚好覆盖根系分布区。“拔节期不能缺水。” 他调整着滴灌带的位置,“去年有段时间干旱,玉米茎秆长得细,后期倒伏了不少,今年得保证水分供应。”
李大爷的笔记本上已经画好了拔节期的管理草图,图上的玉米株高、叶片数等数据都是他每天测量的结果,旁边标注着对应的施肥量和浇水时间。他的拐杖靠在培训教室的墙角,杖头的能量符号被摩挲得更加光亮,像一颗浓缩的智慧结晶。“种地就得细心观察。” 他合上笔记本,“苗情天天变,管理跟着变,不能一成不变,去年就是按老经验管理,没及时追肥,产量差了一截。”
王婶在厨房给大家准备晚饭,大锅里炖着玉米排骨汤,汤里放了试验田种的玉米笋,鲜嫩的笋尖在汤里翻滚,释放出淡淡的清香。她给每个人盛了碗汤,碗沿的温度刚好不烫嘴,“拔节期的玉米笋最嫩。” 她往莱娅碗里多放了几块,“你们年轻人得多吃点,天天在地里忙活,辛苦得很。”
傍晚的试验田笼罩在暮色中,玉米苗的叶片在夕阳下泛着金色的光泽,拔节的声音在寂静的田野里清晰可闻,像诗歌新宇宙的韵律在跳动。小顺子、莱娅、虎娃和王婶站在田埂上,看着茁壮成长的玉米苗,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