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覆盖试验田的第三天,积雪厚度达到 17 厘米,刚好没过脚踝,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像诗歌新宇宙的韵律在雪地跳动。小顺子穿着王婶做的棉鞋,鞋帮上缝着防滑的轮胎皮,他用铁锹在雪地上铲出一条小路,通向绿肥分解完成的地块。积雪下的土壤温度稳定在 2℃,比裸露的普通地高 3℃—— 这是绿肥分解产生的腐殖质在发挥保温作用,界域钥匙碎片贴近积雪时,碎片的银光让雪面融化出细小的孔洞,露出下面深褐色的沃土。
莱娅的平板电脑架在培训教室的暖气片上,屏幕上的 “土壤冬储监测系统” 正实时传输数据:耕作层含水量 24%(最佳越冬湿度),微生物活性处于休眠阈值(5℃以下进入休眠),能量流保存率 89%。她用触控笔在屏幕上划出重点区域,这些地方的绿肥分解最为充分,腐殖质含量达到 3.2%,比周边高 0.1 个百分点。“明年种玉米的核心区就定在这里。” 她调出土壤养分分布图,“速效氮 115mg/kg,速效磷 30mg/kg,完全能满足玉米苗期需求,基肥可以少施 20%。”
李大爷戴着棉帽蹲在培训教室的火炉旁,面前摊开的笔记本上画着越冬期土地管理草图,图上的积雪厚度、土壤温度等数据都是他每天去试验田测量的结果。他的手指在笔记本上比划着,给围坐的村民讲解如何判断土壤是否冻透:“找根两米长的木棍,能插进地里不足 50 厘米,说明冻层浅,对根系没影响;要是能插一米深,就得赶紧往地里盖秸秆。” 他的拐杖靠在墙角,杖头包着块铁皮,上面的能量符号被摩挲得发亮。
虎娃在谷仓里筛选玉米种子,种子是去年试验田收获的 “跨界玉米”,颗粒饱满度达到 92%,每百粒重量 38 克(达标值 35 克)。他用盐水选种法剔除瘪粒,盐水浓度精确到 1.13g/cm3(能让饱满种子下沉),选出的种子摊在竹匾里,放在火炉旁烘烤,温度控制在 25℃(避免烫伤胚芽)。光丝捕虫网掠过种子时,网面的共振图谱显示,经过筛选的种子发芽率能达到 95%,比混选提高 12%。“这些是明年的‘特种兵’。” 他往种子里拌了少量草木灰,“既能消毒又能补钾,去年这么处理过的种子,苗齐苗壮。”
王婶在厨房的大缸里腌制酸菜,白菜是培训教室后面菜园种的,用绿肥堆肥培育的白菜含水量 78%(最佳腌制湿度),每颗菜的重量都在 2.5 公斤左右。她按照一层白菜一层盐的比例码放,盐的用量精确到每颗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