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肥翻压后的第十天,一场秋雨把试验田浇得透湿,观察沟里的土壤剖面呈现出深褐色,原本清晰可见的绿肥残体已经变得模糊,边缘开始出现黏连的腐殖质。小顺子蹲在沟边,用竹片轻轻挑起一块土垡,残体的纤维结构在水分浸泡下变得柔软,用手指一捻就能碎成泥状 —— 这是微生物分解的初步成果,比莱娅模型预测的进度快了 1.2 天。
界域钥匙碎片在他口袋里微微发热,贴近土壤时,碎片投射出的能量图谱显示,15 厘米深度的微生物活性指数达到了 86(满分 100),其中分解纤维素的放线菌数量比翻压前增加了 3 倍。“李大爷说这土闻着就不一样。” 他把土垡放回沟里,泥土的腥气中带着淡淡的腐殖酸味,“去年这时候的土还是生土味,现在闻着就带劲,跟发好的面肥一个味。”
莱娅的平板电脑架在观察沟旁的三脚架上,屏幕上的分解监测系统正实时传输数据:有机质含量 3.02%(目标 3.1%),碳氮比 25:1(最佳分解比例),能量流转化率 79%。她用触控笔在屏幕上标注出几个进度稍慢的区域,这些地方的土壤紧实度比周围高 5%,可能是翻耕时遗漏的硬底层。“得想办法松松土。” 她调出这些区域的翻耕记录,发现是虎娃第一天作业时的起始段,“机器刚启动时犁铧没完全入土,明天让虎娃带锄头来松松。”
培训教室的晨课已经开始,李大爷坐在第一排,面前摊开的笔记本上画着绿肥分解的阶段性草图,每幅图下面都标着日期和能量符号。今天的课程是 “微生物与土壤肥力”,莱娅播放着显微镜下的微生物视频,屏幕上的放线菌像白色的丝线,在绿肥残体周围蠕动,分解速度与诗歌新宇宙的韵律频率完全同步。“每克好土含有的微生物,比咱们村的总人口还多。” 她举起装着腐熟堆肥的玻璃瓶,“这些小家伙就是免费的化肥厂,能把绿肥变成庄稼能吃的养分。”
虎娃扛着锄头来到试验田,按照莱娅标注的区域开始松土,锄头入土的角度保持在 45 度,每次翻动的土量刚好覆盖硬底层。他的动作均匀有力,每锄下去都能带起细碎的土块,光丝捕虫网掠过松土区域时,网面的共振图谱显示,土壤孔隙度从原来的 42% 提升到了 51%,达到了微生物活动的最佳环境。“这硬底层就像土地的老茧。” 他用锄头把土块敲碎,“不弄松了,微生物进不去,绿肥就分解慢,跟人穿紧身衣喘不过气一个道理。”
王婶提着竹篮在培训教室后面的菜地里摘菜,篮子里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