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设计,能减少劳作时的手部疲劳。他把工具按用途分类挂在墙上,每个挂钩都标着能量符号,方便学员识别使用。“刘二叔他们村的地硬,得用重点的锄头。” 他往几把锄头的木柄里灌了些铅块,“分量够了才能破开板结层。”
傍晚的观察沟边,摄像头记录下了有趣的一幕:几只蚯蚓拖着绿肥残体往洞穴里钻,残体的长度是蚯蚓体长的 3 倍,它们却能灵活地拖动,留下的隧道在土壤中形成细小的通道,通道的走向与能量线完全重合。小顺子把这段视频传到培训群里,很快收到了几十条回复,李大爷的留言最有意思:“这些蚯蚓比俺们还勤快,半夜三更还在给土地松土。”
王婶在厨房给学员们准备晚饭,大铁锅里煮着玉米碴粥,粥面上的泡沫形成细小的能量符号,她往粥里撒了把从试验田摘的野菜,菜叶的数量刚好是每人两片。灶台边的筐里放着明天要用的土样检测试纸,是莱娅从县农技站领的,比上次的精度更高,能检测出 0.1 个 pH 单位的差异。“这些试纸可得省着用。” 她把试纸放进铁盒里,“学员们带的土样多,一人测一次就够,不用反复试。”
深夜的培训教室还亮着灯,莱娅在批改学员们的作业,作业是绘制自家土地的能量流分布图,李大爷的作业最认真,用不同颜色的铅笔标注了地块的高低起伏、水源位置、植被分布,虽然线条有些歪歪扭扭,但能量符号画得很标准。她在作业上画了个红色的五角星,旁边写着:“观察细致,继续保持 —— 这是最好的土地档案。”
绿肥翻压后的第三十天,试验田的土壤已经变得乌黑发亮,用手攥起能成团,松手轻颠就能散开,含水量刚好在 22%(耕作最佳湿度)。小顺子用环刀取土测量容重,结果是 1.2 克 / 立方厘米,比翻压前降低了 0.3 克 —— 这意味着土壤变得疏松,孔隙度增加了 25%。“李大爷说这土现在能‘喘气’了。” 他把环刀里的土倒出来,“去年这时候的土攥着跟石头似的,现在跟面包渣似的,庄稼根肯定乐意往深扎。”
莱娅的模型预测显示,按照当前的分解速度,再有 20 天就能达到预期的有机质含量。她把这个消息告诉正在上实践课的学员,大家纷纷跑到观察沟边查看,刘二叔蹲在沟里扒拉着土,突然兴奋地喊起来:“俺找到烂透的绿肥了!” 他手里捏着一团黑乎乎的腐殖质,在阳光下能看到闪烁的有机质光泽,“这玩意儿比化肥强多了,看得见摸得着。”
虎娃在给学员们演示如何计算绿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