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菜里撒了把香菜,“这菜里的土豆就是去年用绿肥种的,大家尝尝味道不一样不。”
中午的阳光透过培训教室的窗户,照在学员们的笔记本上,本子上的字迹和能量符号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李大爷的笔记本上已经记满了三页,重点内容用红笔圈了起来,他正和旁边的张三家媳妇讨论绿肥播种量,两人手里的计算器显示着不同的数值,最后莱娅用平板电脑的计算器算出了精确结果:每亩 3 公斤。“科学种田就得算细账。” 李大爷把结果记下来,“多了浪费,少了不够。”
下午的课程是堆肥制作实践,学员们围着新砌的堆肥池,王婶演示着物料配比:3 份秸秆、2 份粪便、1 份绿肥残体,每层厚度 20 厘米,洒水至含水量 60%。她边演示边讲解:“就像做包子调馅,比例不对就不好吃。” 学员们轮流上前操作,李大爷把温度计插进刚堆好的物料里,读数很快上升到 45℃,比室温高了 23℃—— 这是微生物开始工作的信号。
莱娅的平板电脑连接着堆肥池的温度传感器,实时数据显示在教室的大屏幕上,学员们看着温度一点点上升,发出阵阵惊叹。她调出去年的堆肥温度曲线做对比,今年的升温速度快了 5 小时,这得益于绿肥残体的加入。“优质堆肥的温度能达到 55-60℃。” 她指着屏幕上的曲线,“这个温度能杀死病菌和虫卵,就像给肥料消毒。”
傍晚的培训班结束时,学员们排着队领取莱娅编写的教材,教材的封面是王婶缝制的,里面夹着一张能量流应用表,详细列出了不同作物的能量需求参数。李大爷把教材小心翼翼地放进布包里,他的笔记本已经记满了,最后一页画着个简单的能量符号,是他照着墙上的图谱临摹的。“明天我就按这法子整我的地。” 他握着小顺子的手,“谢谢你让我这老骨头也能学新东西。”
谷仓里的晚饭比平时丰盛,王婶杀了只自己养的鸡,炖了满满一锅,鸡肉的香味里混合着绿肥地的泥土气息。小顺子、莱娅、虎娃和王婶围坐在桌前,听着外面学员们的谈笑声,界域钥匙碎片放在桌子中央,碎片里的 148 个微型宇宙能量流与示范基地的灯光产生共鸣,像在庆祝知识传承的第一天。
“今天的效果比预想的好。” 小顺子喝了口鸡汤,“没想到大家学习这么认真,李大爷记的笔记比年轻人还全。”
莱娅的平板电脑上,学员反馈表的满意度达到了 98%,建议栏里大多希望增加实践课的次数。她已经在调整下期课程安排,准备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