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肥分解预测模型显示,60 天后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将达到 3.1%,比翻压前提高 0.4 个百分点,速效氮含量会稳定在 110mg/kg。她把这个数据写在培训教材的补充页上,旁边画了个简单的对比图:种绿肥的地块与没种的地块,土壤剖面的颜色差异明显,前者是深褐色,后者是浅黄色。“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她把补充页分发给帮忙整理教室的村民,“明天上课的时候,得让大家好好看看这差别。”
虎娃在试验田周围挖了圈观察沟,沟深 30 厘米,宽 20 厘米,剖面能清晰看到绿肥与土壤的混合层。他在沟边插上木牌,上面写着 “分解观察点”,并标注了观察日期:第 10 天、第 30 天、第 60 天。光丝捕虫网掠过剖面时,网面的共振图谱已经能看到微弱的能量波动,那是微生物分解绿肥产生的能量释放。“这就像给土地做 CT。” 他往沟里铺了层塑料布防雨水冲刷,“能直观看到分解过程,比光听理论强。”
王婶在厨房准备明天培训用的茶水,水壶里煮着金银花和薄荷,这两种植物的叶片数量都是对生 —— 诗歌新宇宙的对称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她往每个搪瓷杯里放了一小撮茶叶,杯子摆放在培训教室的课桌上,间距 30 厘米,刚好是学员伸手可及的距离。“听课得有口热茶。” 她用抹布擦着杯子上的茶渍,“去年开村民大会,没准备茶水,好多人听得口干舌燥,今年得周到点。”
深夜的培训教室里,莱娅还在调试设备,投影仪把绿肥生长的延时摄影投在幕布上,藤蔓生长的轨迹像数学公式的曲线,每天的生长量精确到毫米。她把播放速度调整为正常的 10 倍速,原本需要 40 天的生长过程,4 分钟就能看完,能量流的变化用彩色线条标注,清晰得像动画片。“这样讲课大家容易理解。” 她往 U 盘里备份了视频文件,“怕电脑出问题,多备一份保险。”
小顺子在整理明天要用的土壤样品,从绿肥地和普通地块各取了 5 份土样,装在透明的玻璃瓶里,贴上标签注明采集地点和日期。他用 pH 试纸测试土壤酸碱度,绿肥地的 pH 值 6.8(中性),普通地块 6.2(偏酸),差异明显得像黑白分明。“这两瓶土能说明很多问题。” 他把样品摆放在讲台上,“酸碱度合适了,庄稼才能长得好,就像人得在舒服的环境里才有力气干活。”
示范基地的太阳能板已经安装完毕,板面对准正南方向,倾角 40 度,连接线的接口处用防水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