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着泥土的芬芳,收获机的轰鸣声与人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丰收的交响乐。小顺子坐在田埂上,看着装满土豆的网袋整齐地排列在田边,像金色的小山,每个网袋上的能量符号在夕阳下闪闪发亮。界域钥匙碎片在他手心微微发烫,148 个微型宇宙的能量流与收获的土豆产生共鸣,形成肉眼难见的能量场,场域内的土豆仿佛在欢快地跳动。
“今天收了两亩地,装了 320 袋。” 王婶提着水壶走过来,给每个人倒了杯凉茶,茶水的温度刚好 35℃(最适合解渴),“照这速度,剩下的三亩地五天就能收完,比去年提前了三天。”
莱娅的平板电脑上显示当天的收获数据:平均亩产 4230 公斤,比预测的 4000 公斤高出 5.7%,创了试验田的最高纪录。她把数据上传到村里的农业云平台,平台自动生成了产量分析报告,报告显示能量管理得当是高产的主要原因。“这些数据是咱们最好的奖状。” 她把报告分享到种植群里,“让大家都看看,科学利用能量流能带来多大的效益。”
虎娃在清洗收获机的挖掘铲,铲上的泥土里还夹杂着细小的土豆皮,他用高压水枪仔细冲洗,确保每个缝隙都干净。光丝捕虫网显示,铲上残留的能量符号还很活跃,清洗后能让明天的收获效率保持稳定。“机器跟人一样,得好好保养。” 他往铲轴上涂抹润滑油,“明天还有硬仗要打,不能掉链子。”
深夜的谷仓里堆满了收获的土豆,散发着新鲜的泥土气息。小顺子在清点当天的收获量,笔记本上的表格详细记录了不同区域的产量和等级,每个数据后面都标注着对应的能量参数。他把界域钥匙碎片放在土豆堆上,碎片投射出的能量图谱与土豆的分布完美重合,148 个微型宇宙的能量节点像星星般点缀在图谱上,每个节点都对应着一袋收获的土豆。“这些数据能帮我们总结经验。” 他往表格里夹了片土豆皮标本,“哪个区域的能量管理最有效,一目了然。”
莱娅的监测系统开始记录土豆的储存参数,她在谷仓的不同位置放置了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储存环境的变化。系统设定了最佳储存条件:温度 4℃,湿度 85%,二氧化碳浓度 3%,一旦超出范围就会自动报警。“储存环节很关键,处理不好前面的辛苦就白费了。” 她调整着谷仓的通风口,“去年有批土豆因为通风不好发霉了,损失了不少,今年必须严格控制温湿度。”
王婶在灯下挑选种薯,她把直径 6-8 厘米、表皮光滑、无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