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鲑河谷的棉桃刚泛白,新明区的纺织工匠就带着染坊器具抵达了连湾港。为首的是苏州来的染匠老苏,他的木船上堆着十几个陶罐,装着苏木、靛蓝、栀子等染料,最特别的是个铁皮桶,里面盛着黑松林部落送来的“浆果膏”——用一种深紫色浆果熬制,遇水不褪色。
“北美的水土养出的棉花,纤维粗些,却格外能吃色。”老苏在“棉铁布”上试染第一色,用红鲑河的赭石调了种土红色,晾干后对着太阳看,颜色沉稳又鲜亮。吴兑让人在连湾港河边搭起染坊,青石板铺地,木架上绷着晾晒的棉布,河风吹过,五颜六色的布匹像挂起的彩虹,连红鲑河的水都映得带了几分彩光。
部落人对染坊的热情超出预期。黑松林部落的妇女捧着自家熬的浆果膏来换染料,石溪部落的青年则帮着扛木架、晾布匹,说“这比打猎轻松,还能换玻璃珠”。老苏不藏私,教大家辨认染料植物:“河边的紫草能染紫,山坳里的黄菊能染黄,最神奇的是红鲑河的赭石,染出的红不怕晒。”
一个石溪部落的姑娘跟着老苏学扎染,用麻绳在棉布上捆出图腾纹样,染出后竟像印上去的一样。她把这块布做成围裙,在“共乐场”的集市上一亮相,立刻被人用两张海獭皮换走了。吴兑看着这场景,笑着对林远说:“以前用铁换皮毛,现在用手艺换皮毛,这才是真的进步。”
北境商路正沿着“北门锁钥”向北延伸。勘探队在大湖沿岸发现了成片的铜矿,林远派李匠头带着轧钢工匠去建“铜铁坊”,用铁山的焦炭炼铜,再轧成铜片——铜导电好,能做电报线,比从新明区运来节省一半成本。第一批铜片运到连湾港时,电报房的工匠立刻架线测试,信号竟比以前更清晰。
“以后从连湾港到北门锁钥,再到大湖,都能通电报了。”林远站在电报机旁,听着“滴滴”的电流声说。赵武在一旁补充:“铜片还能做子弹壳,比铁壳更不容易卡壳,印第安营的士兵试过,都说准头高了不少。”
向南美的贸易线也因染料添了新货。老陈第四次南下时,带了二十匹染成“鲑红”“松绿”“湖蓝”的棉布,在秘鲁部落的集市上被一抢而空。对方用三船铜矿砂来换,还透露了个消息:“西班牙人在墨西哥湾造了新的货船,想绕过红鲑河,直接去大湖抢铜。”
林远立刻调派“镇海号”炮艇北上,在大湖入海口巡逻;同时让“北门锁钥”堡垒增兵二十人,由盐粒带队,在铜矿附近设暗哨。“他们想要铜,就得问问咱们的子弹答不答应。”林远在军事会议上说,手里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