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鲑河谷的春汛退去后,第二批移民带着棉种和轧棉机抵达了连湾港。为首的是山东棉农老周,他捧着布包的棉种,蹲在新民区的土地上捻了捻土:“这土偏沙,保水不如山东,但透气好,正适合种棉花——咱北美的气候,春寒秋凉,棉花比桑树扛冻。”
这话正合林远和吴兑的心意。此前王守仁提议试种桑树时,林远就担心“红鲑河谷无霜期短,桑叶难丰”,特意回电建议“改种棉花,耐旱耐冷,更适北境”。如今老周带来的“鲁棉三号”,据说是经新明区改良的品种,能在三个月内成熟,正好契合北美气候。
吴兑立刻在新民区东边规划了“棉田区”,按“三亩稻配一亩棉”的比例划分土地。老周带着移民们开垄、播种,教大家“深播半寸防春寒”“行距三尺利通风”。部落人看得新鲜,黑松林首领摸着棉种问:“这白颗粒,能长出比兽皮暖的东西?”老周笑着从包里掏出块棉布:“这就是棉花织的,比兽皮轻,比麻布暖。”
轧棉机的出现解决了大难题。铁山工坊按老周带来的图纸,仿制了十台“脚踏轧棉机”,一个人踩踏板,滚筒转动,能把棉籽和棉絮分开,比手工快十倍。石溪部落的青年学着操作,踩得满头大汗,看着雪白的棉絮从机器里出来,突然欢呼起来——这场景,像极了当初蒸汽制盐机第一次出盐时的热闹。
防线向北延伸的工程同步推进。勘探队在沙湖以北找到一处“双峡口”,两道山梁夹着一条河谷,林远将其命名“北门锁钥”,决定在此筑堡。“这里是通往北方大湖和铜矿的咽喉。”他指着地图对赵武说,“堡垒不用太大,但要结实,用铁山的钢钎和本地的玄武岩混筑,炮位要能封锁整个河谷。”
堡垒建造充满“南北智慧”。大明工匠设计了带射击孔的城墙和可升降的吊桥,部落人则贡献了“冻土夯筑法”——把冰块和黏土分层夯实,经春阳一晒,坚硬如石。盐粒带着印第安营士兵,在两侧山梁上挖了隐蔽的箭洞,用红鲑河的桦树皮做伪装,远看和山石浑然一体。
向南美的橡胶贸易有了新突破。老陈从南美带回一种“硬橡胶”(经硫磺熏制后的橡胶),不怕冷热,能做齿轮和密封圈。王工匠的橡胶坊立刻开工,将其与铁山的铁器结合,造出了更耐用的蒸汽泵零件。“以前泵用半年就漏,现在能撑一年。”王工匠举着新零件说,“这橡胶配钢铁,真是绝配。”
棉铁联动的效应很快显现。连湾港的工坊里,移民带来的纺纱机嗡嗡作响,用本地棉花纺出的棉纱,一部分织成棉布(供总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