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山的第一场雪来得比雾湾早。林远站在临时搭建的工坊前,看着雪花落在刚砌好的土坯鼓风炉上,融成水珠顺着炉壁往下淌。王工匠正指挥着部落人和新明区来的冶炼工匠,往炉膛里填第一筐铁矿石和红鲑河的煤,铁铲碰撞的叮当声,在寂静的山谷里格外清亮。
“得烧到‘发白’才算成。”王工匠往炉口塞了根松木探火棍,抽出来时棍头已烧成焦黑,“山西的老法子,看火色辨火候,这铁山的矿石硬,得比新明区的炉温再高两成。”石溪部落的络腮胡首领蹲在炉边,手里攥着块铁矿石,像捧着宝贝——这是部落人第一次见石头能变成铁,比看蒸汽制盐机时更紧张。
联盟的效率超出预期。雪松部落采的铁矿石堆成了小山,黑松林部落从雾湾运回的盐袋在工棚里码得整整齐齐,石溪部落则砍来最耐烧的硬木,给鼓风炉做了个巨大的木风箱,十个人轮流拉,风声响得像打雷。林远让人在工坊旁立了块“分利碑”,刻着各部落的劳绩:“雪松采铁十担,换盐三担;石溪拉风箱一日,换铁斧一把;黑松林运煤五筐,换鱼钩一串”,连认字的鲑生都能指着碑文算明白账。
第一炉铁水流出时,整个铁山都沸腾了。通红的铁水顺着陶管注入模具,发出“滋滋”的声响,很快凝成一块块长方形的铁锭,表面闪着青灰色的光。王工匠用小锤敲了敲,声音清脆,笑着说:“这铁能打步枪零件!”络腮胡首领伸手想摸,被烫得赶紧缩回,却咧着嘴笑,对族人喊了句什么,他们立刻欢呼着往山上跑——要去告诉山神,他们把“石头变成了硬家伙”。
铁锭的用处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三成铸成铁网、铁斧,给部落人抵工钱;三成打成铁板,运去雾湾修补蒸汽船;剩下的四成,按林远给新明区的电报里说的,“熔成铁轨坯料,待开春后铺铁山到雾湾的短途轨道,省却人力搬运之苦”。王守仁回电时,在“铁轨”二字旁画了个圈,批了句:“短途可行,勿贪长,先让部落人见铁轨之利。”
联盟的第一个冬天来得又冷又长。雪下了三日三夜,封了通往雾湾的山路,工棚的茅草顶积了半尺厚的雪。林远让人把工坊的余温引到相邻的部落棚屋,用蒸汽制盐机的废热烧热水,供老人孩子取暖。黑松林部落的巫医用带来的草药,和新明区工匠带来的奎宁一起熬成汤药,分给受冻的人——这是联盟成立后第一次“共抗天灾”,没人计较草药该归谁、柴火该谁砍。
雪停后,林远带着各部落首领在铁山最高处立了根木杆,顶端挂着面麻布旗,一半画着大明的龙纹,一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