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青山村笼罩在淡青色的晨雾中。李青轻轻推开婴儿房的门,借着晨光查看两个熟睡的孙子。王青山的小手攥着被子一角,王思远则四仰八叉地躺着,小肚皮随着呼吸一起一伏。这两个小家伙回国已经一个月了,彻底成了全村的宝贝。
厨房里,李青刚把小米粥煮上,就听见院子里电动轮椅的声音。王轱辘今天起得格外早,腿上放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
"这么早?"李青递给他一杯温水,看着他服下每日必吃的关节药。
王轱辘神秘地笑了笑:"今天是个大日子。"他打开布包,露出两套迷你农具——小锄头、小铲子、小水壶,全是按儿童尺寸特制的,"给孙子的周岁礼。"
李青这才想起,按照青山村的传统,孩子满月要举行"抓周"仪式。她看了眼日历,新西兰疗养院的行程就在下周,王轱辘这是想在出发前完成这个仪式。
"梨生知道吗?"
"昨晚跟他说了。"王轱辘调试着小锄头的把手,"Emily觉得这个传统很有意思,还说要直播给澳洲的亲戚看。"
阳光渐渐驱散晨雾,合作社的广播响起轻柔的音乐,新的一天正式开始。李青站在窗前,看着自动化农机从仓库驶出,沿着规划好的路线开往田间。二十多年前需要几十人完成的工作,现在几台机器就能搞定。
早餐桌上,梨生和Emily交流着育儿心得,两个新手父母眼下都挂着黑眼圈,却掩不住幸福的神采。
"妈,您看这样行吗?"梨生打开手机相册,展示他设计的抓周物品清单,"除了传统的笔墨算盘,我还加了点新东西。"
李青凑近看屏幕:微型传感器、试管架、小电脑模型......全是现代科技产品的迷你版,不禁莞尔:"你爸当年抓的是锄头,你抓的是计算器,不知道这两个小子会选什么。"
上午十点,合作社的会议室被临时改造成抓周场地。地上铺着红布,上面摆满了各式物品。除了传统物件,还有菌生连夜3D打印的智能温室模型、梨叶寄回来的微型实验设备,甚至还有老张婶坚持要放的锅铲——"抓住这个,将来准是个大厨"。
围观的人挤满了房间,除了村民,还有合作社的员工和国际学校的老师。几个金发碧眼的小朋友好奇地指着地上的物品,小声询问它们的含义。
"安静安静,主角登场了!"梨生抱着王青山,Emily抱着王思远走进来。两个小家伙穿着红色唐装,睁着圆溜溜的眼睛打量着四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