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青接过王青山,王轱辘则接过王思远,两人把孙子轻轻放在红布中央。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在两个小不点身上。
王青山先动了,他手脚并用地爬向那套迷你农具,一把抓住了小锄头。围观的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老张婶得意地说:"瞧瞧,跟他爷爷一个样!"
王思远却停在原地,左看看右看看,最后一把抓住微型传感器和试管架,咯咯笑起来。菌生激动地跳起来:"咱们合作社出科学家了!"
仪式结束后,李青帮着整理物品,发现王轱辘一个人坐在角落,反复看着刚才拍的视频,嘴角挂着掩不住的笑意。
"想什么呢?"她走过去问。
王轱辘收起手机:"我在想,等他们长大了,青山村会变成什么样。"他望向窗外高耸的智能温室,"说不定那时候,种地都不用在地球上种了。"
下午,李青去新试点村检查工作。车子驶过一片片整齐的农田,远处山坡上的风力发电机缓缓转动。这里曾经是贫困村,如今在合作社的帮扶下,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房,孩子们骑着电动自行车去上学。
试点村的负责人小赵热情地迎接她:"李社长,我们的水培蔬菜昨天第一次出口新加坡了!"
李青仔细检查着新建的智能温室,这里的设备比青山村的还要先进一代。几个年轻技术员围着她请教问题,眼神中满是崇敬。
"这套系统是根据澳洲牧场的反馈改进的。"李青调试着参数,"湿度控制更精准,能耗降低了15%。"
回程的路上,李青接到沈雅琴的电话。母亲的声音透过话筒传来,依然清晰有力:"新西兰那边都安排好了,你爸联系了一位老同学,会照顾你们。"
挂断电话,李青把车停在合作社的观景台上。夕阳下的青山村美得像一幅画:智能温室反射着金色的光芒,新建的居民区整齐划一,国际学校的操场上孩子们在踢足球,更远处是郁郁葱葱的青山。
二十多年前,她孤身一人来到这个闭塞的小村庄时,怎么也想不到会有今天的景象。
家里,王轱辘正在收拾行李。他的动作很慢,每件东西都要仔细思考是否必要。李青注意到他特意带上了那本厚厚的相册,里面全是梨生和梨叶从小到大的照片。
"给孙子们看。"王轱辘解释道,"让他们知道爸爸姑姑小时候什么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晚饭后,梨生和Emily带着孩子们去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