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本堂内,翰林学士们将山东新政改革之事,详述与诸皇子皇孙知晓,而后言道:“今山东新政改革一事,关乎社稷。汝等皆当各抒己见,说说对此事之看法。”
诸皇子皇孙闻此,顿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只是所言多为无关紧要之语,或泛泛称赞新政,或空言改革当行,却无切实见解与可行之策,尽是些无用废话。
彼时,朱雄英于诸皇子皇孙中,素以见解独到闻名。
翰林学士见众人议论多为浮言,遂将目光投向朱雄英,说道:“皇长孙,众人所言多空泛,想必你必有不一样的看法,且说来一听。”
朱雄英从容起身,仪态大方,言辞清朗道:“依我之见,皇爷爷此决定并无不妥。山东一地,居天下要冲,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然长久以来,却未能得充分发展,此足证旧有模式难以为继。
现今山东民生渐复,多赖辽东经济辐射之力。
既如此,借鉴辽东新政以变革山东,实无不当之处。
辽东新政行之有效,使辽东焕发生机,山东与之毗邻,风土人情亦有相通处,引其新政入山东,或可如春风化雨,促山东振兴。”
翰林学士微微眯起双眼,神色看似考究,缓缓开口道:“皇长孙所言,看似有理。然辽东与山东,虽相邻却仍有差异。辽东新政基于其本地风土人情、人文习俗而成,贸然推行于山东,倘若山东百姓难以适应,激起民怨,又当如何?皇长孙对此,可有应对良策?”
朱雄英目光清澈,直视翰林学士,反问:“先生既言贸然推行或生民怨,那敢问先生,可有悉心研究了解辽东新政?”
翰林学士神色微微一滞,他对辽东新政确实仅知皮毛,但在一众皇子皇孙面前,又不好露怯,只得硬着头皮道:“老夫自然有所了解。辽东新政,无非是……”
他搜肠刮肚,勉强拼凑些所知的新政内容,言辞间却难掩底气不足,“不过是调整田赋、鼓励工商,然各地情形不同,山东贸然用之,怕生祸端。”
朱雄英听闻翰林学士所言,紧接着追问道:“既如此,那先生可知,辽东百姓之收入与山东百姓相比,究竟如何?”
翰林学士面色略显尴尬,犹豫片刻后,如实答道:“实不相瞒,依现有情形来看,山东百姓之收入,尚不及辽东百姓四分之一。”
朱雄英神色自信,侃侃而谈道:“既然山东百姓收入远不及辽东,便足见辽东新政成效显着。
纵使山东无法将辽东新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