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官至如今地位,背后党羽众多。
他虽不敢如胡惟庸那般肆意妄为、胆大妄为,可身处这般境地,诸多事宜,即便心有不愿,却也不得不做。
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身后众人之利益诉求,令他难以置身事外,只能顺势而为,在这朝堂风云中艰难周旋。
说白了,李善长实乃被形势推着前行。
不论其内心甘愿与否,皆已身不由己。
身处高位,又有诸多势力依附,诸多事务非他能独断抉择,只能随波逐流,于这复杂朝局中且行且艰。
此时李善长,心中不禁暗暗羡慕起刘伯温来。
忆起当初,刘伯温决然彻底倒向朱元璋,此后行事,凡事但求尽心尽力。
有所事时,便全心投入操办;无事之际,便悠然自处。
既不与人争权夺利,亦不汲汲于功名利禄,如此这般,倒也没有太多纷扰之事需要牵挂操心,落得个逍遥自在,令李善长好生向往。
然世间并无后悔药可寻,李善长虽心生羡慕,却也只能硬着头皮。
他深知自己已置身旋涡之中,唯有尽力周旋维持,多方谋划争取,祈望能在这复杂朝局中,为自己与身后众人寻得一线生机与安稳。
李善长满心以为,淮西一脉之人定会站出来声援支持。
孰料,徐达等一众关键人物皆缄口不言,众人见状,皆心生怯意,亦不敢贸然发声。
毕竟徐达于武将集团威望甚高、影响力极大,他既未表态,旁人自是不敢轻易出头,一时间,朝堂气氛略显凝重。
朱元璋转而看向杨宪,问道:“李善长所言,你可赞同?”
杨宪拱手而立,神色坚毅,朗声道:“陛下,臣实难赞同。山东士绅豪族长久盘踞,打压之难,不言而喻。今幸得良机,将其清洗,此诚为施行新政之绝佳时机。若因一时官员匮乏之困,便搁置大计,实乃因噎废食。”
他微微一顿,环顾朝堂,接着道:“土地承包责任制关乎国之根本、民之生计,长远来看,对山东之发展,乃至我大明之兴盛,皆意义非凡。
虽当前或遇些许阻碍,然办法总比困难多。可从他处抽调精干,或于本地急训可用之才,以解燃眉。
绝不可因一时艰难,而坏此长远大计,还望陛下明断。”
李善长听闻杨宪所言,眉头微皱,继而反问道:“杨大人,辽东之地与山东风土人情、民生百态皆有不同,其制度山东究竟能学到几成,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