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十成,哪怕仅得其中五成,亦能让山东百姓生活大有改观,于山东之发展,亦必有莫大助益。
新政之行,旨在兴利除弊,提升民生。
以辽东为鉴,取其精华,山东方能迎头直上。
若因些许差异便畏缩不前,错过这大好时机,岂不可惜?”
翰林学士身为传统士子,所代表利益群体并非百姓。
此刻面对朱雄英所言,虽觉理亏无力辩驳,心中却着实不甘。
他眉头紧锁,嘴唇微颤,终是强压下心中情绪,却仍面露悻悻之色,暗自思忖这皇长孙所言虽在理,然一旦新政推行,恐危及自身背后利益群体,只是一时又想不出有力言辞反驳,心中烦闷不已。
恰在此时,朱允炆缓缓起身,神色恭谨却又透着一丝执拗,向着朱雄英拱手道:“皇兄所言,皇弟不敢苟同。”
实则朱允炆并无甚高明见解,只是心中不愿见朱雄英风头太盛,满心想着自己亦要在众人面前争上一争。
只见他微微昂首,面上故作沉稳,心中却暗自盘算着如何反驳,好让自己不落于下风。
朱雄英目光温和地看向朱允炆,神色间并无不悦,坦然问道:“不知皇弟有何见解?但说无妨。”
其言语从容,尽显大度风范,静静等待着朱允炆的回应。
朱允炆清了清嗓子,摆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以传统读书人的立场辩驳道:“皇兄有所不知,山东之地,向来以士子众多、文风鼎盛闻名。
然此前新政推行,诸多举措或已打压当地士子。
如今若再行辽东之法,恐山东士子心寒,日后无人可用。
纵辽东有心帮扶,可缺了本地士子襄助,怕也是有心无力啊。”
朱雄英微微挑眉,目光炯炯看向朱允炆,问道:“皇弟既如此看重传统儒生,那敢问这些传统儒生,于山东一地可有什么出彩的政绩?”
朱允炆怔了一瞬,旋即挺直腰背,振振有词答道:“传统儒生以圣教为引,教化百姓,令其知礼守义,此岂非大功一件?”
朱雄英神色未改,紧接着追问:“皇弟所言教化之功,固然重要。但依弟之见,百姓若无温饱,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每日为生计奔波劳碌,又哪有闲暇去思量礼义仁智信?此时当务之急,难道不应是先解决百姓温饱,让其生活安稳,再谈教化之事吗?”
朱允炆脸色微微涨红,不假思索便引经据典道:“皇兄此言差矣,《论语》有云:‘仓廪实则知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