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批杰出人才的合力推动。他不是“一个人统一天下”,而是“一个系统终结战国”。
汉武帝纵横捭阖,开疆拓土,但如果没有他之前文景之治打下的经济、人口、财政基础,单靠“雄心壮志”,他恐怕也打不出大汉帝国的气派。
所以,抬高某个人的时候,也要看清他背后的“地板”:不是他一个人站得高,而是他脚下垫得厚。
我们都喜欢有个性、有故事、有气势的人物,所以像项羽、刘备、朱元璋、李世民这类“出场自带戏剧性”的角色特别容易被神化。而对某些性格平实、路线务实的人物,则容易觉得“无趣”“不够精彩”。
但历史的价值,并不在于谁更“好看”,而是谁“更有效”。
司马懿虽然在小说里被黑成阴险老狗,但在真实历史中,他是稳定三国政局、延续曹魏命脉的重要角色。赵匡胤没有刘邦那种草莽传奇,也没有唐太宗那样的军神气质,但他用“杯酒释兵权”稳住了最混乱的五代政局,奠定宋朝三百年基石。
你喜欢谁,那是个人口味;但“谁对中国更重要”,这是另一个问题。
不要因为情感倾向就对历史人物厚此薄彼。历史评价要的是理性,不是“粉圈思维”。
王侯将相之间,并不存在“天然对立”。很多人在评论历史人物时,会下意识站队,比如“支持李世民就必须踩刘邦”“喜欢汉武帝就得贬曹操”,仿佛这些人之间有着某种天生的对立面,不死不休。
但他们根本不是竞争者,连时代都不一样,更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是我们后人把他们放在一张比较表上,强行排列组合,然后搞“擂台赛”,才让他们“打起来了”。
李世民并不会对刘邦说“你不如我”,汉武帝也不会从陵墓里爬出来跟朱元璋较个高低。他们在自己的时代各有成就,也各有不足。你非要比个谁“更帝王”,其实是在用今人的主观看法,对古人做不公的再评判。
把每位王侯将相放回到他们自己时代的语境里,才能看清他们的真正价值。
缺点不是“黑点”,优点不是“神迹”。
在极端的“喜欢”与“讨厌”之间,我们常常忘了最重要的一点:人无完人。
秦始皇统六国、废分封、设郡县,为华夏两千多年的政权治理奠定基础;但他也有为政过苛,劳民伤财的“暴君”形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元璋杀功臣、禁言论,是铁血统治的典范;但他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