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残破乱世中建立起坚实的财政制度、土地清查、赋役制度,给百姓喘息之机。
哪怕以仁贤之名,成为往后世代帝王楷模的唐太宗李世民,晚年也有追求长生、废立太子昏聩的一面。
任何一个人,放在千年历史的长河中看,都不是一张完美的履历表。他们有失误、有遗憾、有灰色地带。但正是这些复杂,让他们成为真实的人,不是漫画人物。
不要因为一点失误就全盘否定,也不要因几个成就就盲目封神。厚此薄彼,最大的错误是看不到“完整的人”。
有些读者评价人物,全靠“是否有爽点”“是否出场带光环”。
他们喜欢“草根逆袭”“背水一战”“三顾茅庐”“虎躯一震”,喜欢传奇、不喜欢平凡。但历史不靠“剧本张力”来衡量谁伟大。真正的治国之道,往往枯燥、沉闷、繁琐、无聊。
比如北宋的范仲淹,不靠征战,不靠宫斗,而是一篇《岳阳楼记》背后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整套“庆历新政”的制度构想。这些东西没有“剧情”,但比一百场打打杀杀的桥段更难执行、更影响深远。
同样,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不是靠他一个人拍板做大事,而是靠姚崇、宋璟、张说、李林甫几十年磨出来的朝纲稳定。
剧本好,不等于功绩大。成功不是故事里的热血,而是现实中的细活。
每个朝代的限制,决定了皇帝的选项。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常常“拿今天的望远镜,看古人的道路”,然后批评“你怎么不改革?”“你怎么不引进市场经济?”“你怎么不开民智?”
可他们不是今天的领导者,他们的制度、文化、科技、人口、认知都局限在那个时代。
比如秦朝的暴政并不是秦始皇一个人拍脑袋决定的,而是当时国家机器还处于“中央集权+军功制度”的早期形态,他只能通过严刑峻法来稳定政权。你让他搞“宽政仁治”,六国贵族反扑,民众揭竿而起也是有可能的。
再比如嘉靖皇帝虽然“二十年不上朝”,但明代的内阁体制、本身就允许皇帝“遥控政务”,他不朝会不等于国家不运转。
当代人的价值观,不适用于千年前的政治逻辑。你拿今天的尺子去量历史人物,不是理性,是傲慢。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这个皇帝如果早点出生,会比另一个更强。”但这完全是错位的比较。
历史的发展是连续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要和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