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一直不太喜欢所谓的历史剧,穿越剧,还有一些小说。这可能和我前几年的思想转变有关。历史不应该是王侯将相的历史。所有的史书和影视作品,永远都是那一套,写的是皇家事,记的是权贵名。这种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失真,让大家误以为古代是浪漫的。
他们以为只要穿越到古代就可以依靠着现代人思维去封侯拜相,去弥补在现实生活的遗憾。这就造成了对历史现实的极大扭曲,你随手翻的史书一页,就是成千上万人的死亡,但是史书上,只是“民,饥,死”等寥寥几个字。影视剧拍摄的古代富丽堂皇与老百姓毫无关系,把视角转向那些寂寂无名者,你会看到隐藏在王侯将相下的累累白骨,他们才是历史的真实。
最让我觉得可气的是,很多穿越作品,他们笔下,口口声声以“人人平等”自居的主角,为什么最后反而凌驾到所有百姓之上。哪怕抛开所有的客观因素,当你以上帝视角给主角开挂的时候,为什么最后的结局是主角在人民头上,而人民还是人民,人民的生活还是人民的生活,人民的痛苦还是人民的痛苦,那些主角没有想过去改变制度,没有想过去革新技术,更没有想过去还权于民。他们只是利用时代的差异,满足自己的私欲罢了。因为从一开始,你所谓的“人人平等”就不成立,人民和你之间从没有发生过阶级的改变。
所以,别再给你笔下的主角打着“人人平等”的旗号了,因为我从没有看过你笔下的主角真的和人民平等。
古代中国的主旋律,从来不是英雄气短、红袖添香,而是“今天能吃饱吗”。几乎所有朝代在它们的大部分时间里,百姓的生活状态都高度依赖天灾人祸的容忍程度。一场雨迟来,一次蝗虫成灾,一次赋税加重,便可能意味着一个县的老百姓要开始煮草根树皮,甚至喝人血求生。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极度依赖天气,产量低、储备差、运输能力弱,使得基本生活需求随时可能崩塌。
而穿越文中“家道中落,一朝翻身”的操作,在真实历史语境中往往是不存在的。古人最害怕的不是敌军入侵,而是“无粮可种,无米下锅”。有读书人的地方,有诗词歌赋;但更大多数地方,只有被压迫、被征收、被逼着逃荒的沉默农夫。
每当有人试图把古代描写得如画中山水时,往往忽视了一个硬核事实:人太多,资源太少。中国自秦汉以来,土地的垦殖率早已饱和,新增耕地主要靠战争和迁徙,而不是技术发展。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突破一亿、两亿甚至三亿,资源的紧绷程度越来越接近爆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