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作者先天性的把权臣看成是皇帝的对立关系,他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权臣是权臣,只要是穿越,那权臣就是他的妨碍者,必须除掉他。
我们先捋一捋。除去一些年幼继位的皇帝,需要辅政大臣维持朝政。权臣之所以能做大,无关乎一下几种因素:
1.能力极强。历史上权臣都不是废柴,往往自身拥有极强的政治能力,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皇权允许。权臣做大,很大程度上和皇帝本身有关,有时候是皇帝本身的默许。
3.政治平衡。如果没有权臣在前,那么每天的御史言官就是直面皇帝,皇帝也烦。
最重要的是替代性,国家的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工作,你把权臣拿下去,总得有人能顶上来,国家治理一旦出现真空期,那混乱就会席卷而来。明朝首辅哪怕换的再多,也是有能持续性顶上的人。
很大程度上,权臣也是皇帝的同盟,皇帝也需要依靠权臣。
皇权再大,也无法“独自统治”。古代皇帝不是神,他没有分身术,也不能亲自管天下千万人口的吃喝拉撒。庞大的国家机器必须靠一整套行政体系来运转,而权臣,就是那条权力链上的关键节点。
魏征、姚崇、张居正、李德裕,哪一个不是一朝之柱石?皇帝再英明,也需要有人来具体执行政策、管理朝政、调和派系。没有权臣,皇帝就得事必躬亲,最后被政务压垮。
想象一个皇帝既当CEO又当财务、人事、仓库管理员,还得巡边打仗,除了累死,就是乱政。真正聪明的皇帝,是用权臣来分担权力,而不是想着“一个人玩通关”。
皇帝最怕的,不是权臣强,而是权臣不忠。皇帝不怕权臣手握大权,怕的是权臣有了独立意志、拉起小团体,甚至想着“取而代之”。所以他忌惮的,不是权臣本身,而是权臣脱离控制的那一刻。
曹操再专权,也不敢称帝,是因为他懂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边界;王莽再能干,也因野心过大走向篡位。皇帝与权臣的关系,就像驯兽师与猛虎,合作得好,虎能震慑百兽;失控了,驯兽师可能死于非命。
忌惮,是权力制衡的一种体现;但那种以为“皇帝对权臣全靠监视、设套、清除”的理解,未免太小学生政治课了。
没有权臣,皇帝就得依靠外戚、宦官,结果更糟。一个政权必须有人管,如果没有有能力、有经验的权臣,那权力就只能落到宫中人手里——皇后的兄弟、太后的外甥,或者掌印太监。
东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