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正浓,京师皇城灯火通明,一位新晋穿越者的“主角光环”在大殿上熠熠生辉。此刻,他被天子封为藩王,赐地千里,号令一方。群臣惊惧,百官退避,似乎自此以王号镇边,自成一国,兵马由心,富甲一方。书中描绘,似乎藩王只需振臂一呼,百万雄师便可席卷中原、改换乾坤。
然而,当我们撇开小说笔法,去看真实历史,所谓“藩王真那么牛”的神话便不攻自破。在中国数千年的帝制中,藩王的设立,从来不是给他们权柄去割据一方,而是用封号安宗室,用制度锁兵权,以防尾大不掉。那些看似声势赫赫的藩王,往往只是被朝廷制衡和防范的对象,兵权多受制约,反叛之路九死一生。
真实历史上,大多数藩王和王爷,别说篡位,连起心谋反都要思量再三。他们更怕的是死、是灭族、是失败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藩王反叛的难度极高,成功概率极低,所以多数人选择了谨守本分,安享富贵,苟全性命。藩王怕死胜过想反,这是制度、局势、现实共同塑造的结果。
在小说里,主角被封为藩王,大都从此“有兵有地”,权势滔天。但在真实的历史中,藩王封号首先是荣宠和安抚的象征,而不是兵权、地权的许可。
比如在唐代,大量宗室被封为荆王、卫王、郑王、楚王……听起来威风八面,实则大多数藩王住在长安、洛阳,甚至连封地都不能去,封号只是个名号,旨在安宗室、彰皇恩。这些藩王既没有地方吏权,也无一兵一卒可调。封地由中央派刺史、县令治理,藩王只需安守王府,领俸禄、谢圣恩。
明初朱元璋封诸子为藩王,本意是防边勤王。表面上藩王驻防一地,似有地盘和兵力,但实情如何?藩王麾下卫所的将官、士兵,任免调度皆由中央兵部决定。藩王不过是虚号监军,动兵需得朝廷批准。靖难之役后朱棣即削藩:从此藩王彻底失去兵权,只剩荣号与俸禄。
藩王封号,是顶戴花翎、金玉锦袍背后的镣铐,不是自立山头的通行证。
穿越文里,藩王往往“调兵百万,直指京都”,写得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但真实历史中,藩王手中能直接指挥的兵力少之又少。
西汉初期,藩王确曾握兵自重。但吴王刘濞等七国王的谋反,使汉景帝深感威胁,遂推行削藩之策。七国之乱被周亚夫几个月平定,诸侯王兵权自此削弱。此后诸侯王只能拥有部分家臣护卫,不得统军治兵。再大的藩王,也只是荣誉身份,不得自组武装。
唐代宗室封王甚多,真正握兵权者寥寥无几。唐玄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