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宗室王子镇守边疆,但实际军务交由节度使、都督、将军等处理。藩王即便挂名监军,调兵、出征均需中枢批准。宗室王子多被留京,以防结党营私。
朱元璋子孙封藩时,确有驻防之兵。但朱元璋早留后手:兵权由朝廷兵部掌控,卫所兵籍、军饷、调动皆需中央批准。靖难之役朱棣得势后,立即削藩,禁止藩王持兵。此后藩王不再驻防,连带家丁都需申报。调兵权?想都别想。
清代亲王哪怕位尊显赫,也无兵可调。八旗、绿营皆由皇帝亲自或兵部、将军、都统等统辖。藩王镇边,不过是挂个头衔。哪怕是亲王监军,也只是出席典礼性质。
在小说中,藩王往往富可敌国,坐拥万户田庄、金山银海。然而史实中,藩王的经济基础远不如传说那般夸张。
七国之乱后,诸侯王失去收赋之权,国赋由中央官员管理。藩王仅收宗室俸禄,王国财政完全受中央控制。
明代藩王的封地,只是封号,不得在封地收赋。藩王俸禄由国库定期发放,王府财产须申报在册。藩王私自收赋、聚财,一经揭发,以谋逆论处。清代藩王也只领俸禄,不得插手地方财政,所谓富可敌国,只是小说想象。
朱棣靖难成功后,严禁藩王理财理兵。藩王田庄有限,且需报部备案。私自开矿、屯田、收商税,一经发觉,轻则削爵,重则族灭。
藩王起兵谋反,穿越文中似乎轻而易举,兵马云集、攻城掠地如摧枯拉朽。可真实历史告诉我们,藩王反叛大多死路一条。
西汉七国之乱
七国连兵,声势浩大,但景帝仅数月即平叛。藩王兵力虽众,却因缺乏中央体系支持、缺乏财政后勤,迅速溃败。
西晋八王之乱
八王内斗,藩王拥兵互相残杀,结果两败俱伤,导致北方沦陷、天下大乱。
明代朱氏藩王叛乱
靖难之役朱棣成功后,其余藩王再无成功案例。朱高煦谋反被平,朱宸濠起兵数月即败,朱柏谋逆自焚,朱权则被软禁终老。
清代藩王无人敢反
清代藩王皆无兵权、无财权,起兵谋逆几无可能。宗室争斗只能在宫廷内勾心斗角,哪有兵马可调?
所以,藩王谋反从来不是“有兵有地”的豪迈之举,而是背水一战、孤注一掷的悲剧。正因为造反代价巨大、风险高悬,绝大多数藩王权衡利弊后,选择了不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荣华富贵不如性命安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