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一看到小说中的六部,比如户部管财税、兵部管军队、吏部管人事等等,就简单的把几个主要的部门直接与某一项职责挂钩,认为他就是管这,地方必须听。事实绝非如此。
一说到古代财政,不少人脑海中立刻冒出一个画面:户部尚书在金銮殿上大权独揽,管着天下的田赋、徭役、盐税、关税,凡是国库银两的进出都绕不开户部这只“聚宝盆”。很多穿越小说里,主角一穿成户部尚书、户部侍郎,好像立刻成了帝国的钱袋子掌门人,轻轻松松拨款百万两,赏赐功臣、兴修水利、养军扩兵、布施百姓,一切都在一纸公文之间。然而,真实的历史中,财政权力真有这么集中吗?户部真能一手遮天管天下钱粮吗?
答案是:没那么简单。别看户部名义上是“管天下钱谷出纳”,可历代王朝的财政权力,早已被各种机构、势力和系统分割得七零八落,户部往往只是表面风光,实际却是个被掣肘、被架空、被分权的“财政管家”。
我们先来看看户部的基本职能。自隋唐起,户部作为三省六部之一,主要掌管全国户籍、田赋、钱粮出纳,是名义上的国家财政主管机关。按理说,户部应该是帝国的“财政部”,拥有统一调度国库钱粮的权力。
可实际上,历代王朝的财政大权,往往被多个机构分割:
中书省、尚书省(唐代)/内阁(明代):财政大政方针的拟定、重大开支审批,都是由决策中枢把控,户部只是执行部门。
盐铁使、度支使、转运使(唐宋):这些专职机构负责盐税、铁税、漕运、仓储等专项财源,很多时候直接向中央汇报,不归户部节制。
枢密院、都察院、东厂西厂(明清):各自掌握特殊军费、机密开支、特务经费,调度资金往往不走户部系统。
皇帝的内库、内帑:历代皇帝都设有独立于户部的内库,用于皇室开销、赏赐、机密军费。明代的内官库、清代的内务府银库,都是户部插不上手的财政黑箱。
藩镇、节度使、地方藩王:尤其是唐宋以后,地方军政大员、节度使、藩镇等拥有自己的财政收入和军费系统,中央户部根本管不着。
换句话说,户部表面上“管天下钱谷”,实际上“管的只是账面数字”,真金白银流到哪去,往往得看中枢、地方、特务、军方等多方博弈的结果。
为什么财政权要分得这么碎?原因很简单:钱粮就是政权的命脉。历代帝王都深知,一旦某个部门或某个权臣独揽财政大权,就等于掌控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