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杀予夺之权,随时可能威胁皇权。因此,各朝制度设计上,财政权必定多头管理、彼此牵制。
举个例子,唐代设度支使专管财政,原本是为了减轻户部负担,但很快这度支使就成了皇帝直接控制的钱袋子。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掌握地方财政和军费,中央户部逐渐形同虚设,唐玄宗、唐肃宗后期,户部连边关军粮都调不动,只能靠度支、转运使直接供给。
宋代更极端,盐铁使、度支使、户部三分其权,三司系统直接管理国库大宗税收和财政出纳。三司长官往往由皇帝亲信担任,户部成了“财政账房先生”,有账本却没钱袋。
明清时期,户部名义上总管钱粮,但真正大头在内库。明代太监主掌内官库,朱棣之后内库银两甚至比国库更殷实。清代内务府管理皇帝内帑,直接掌握八旗经费、机密赏赐,户部只是外廷的账房罢了。
穿越小说中常见这样的桥段:主角成了户部尚书,一拍桌子:“拨款百万两!”然后下官传令,银两源源不断送到指定地方,用于军饷、赈灾、治水、修路、赏赐……可真要放到历史中,这种场面基本不可能出现。
原因很简单:户部哪有那么多“闲钱”?
钱款审批重重关卡:历代大额开支必经皇帝首肯、中枢定夺。户部只是执行拨款,无法擅自挪用、追加。
国库财政常年吃紧:唐中后期、宋代、明清大多数时期,国库都捉襟见肘。军费、赈灾、官俸本已是硬任务,哪来随便赏赐的钱?
内库与户部“各自为政”:皇帝私库的钱,户部根本无权过问;户部的钱,皇帝随时可挪用内帑补缺或反向抽银。
地方财政独立:节度使、藩王、总督、巡抚往往自行掌握地方钱粮,户部账上再多银两,也未必能调动地方一两。
唐代贞观年间,户部出纳账本记载了全国田赋收入,但边防军粮要靠度支、漕运,户部无法直接插手。宋代户部岁入虽达数千万贯,但盐铁、茶马、商税等大宗收入都由三司管理,户部只是登记数字。
明代更夸张,天启年间户部账本记载,户部司库存银不到百万两,而东厂西厂、内官库、内务府内帑积银却难以计数。这种背景下,穿越成户部尚书还能说拨就拨?那是完全不懂古代财政生态。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理解,我们看几个具体例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唐代安史之乱后
中央财政被削弱,户部只是个登记田赋的机构,真正的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