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个大将军,和皇帝政见不合,被皇帝猜疑,然后造反了。这是皇帝有多无能才能有的历史桥段。真以为一个大将军的名号就可以动摇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根基?别逗了,历史上除非是乱世等特殊情况,哪怕是封建王朝的末期,也没有哪个将领随随便便就可以调兵遣将,敢直接造反的。
说起古代的武将,很多人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幅画面:一员大将,身披铠甲,手握兵符,说造反便造反,瞬间三军响应,兵临城下,改朝换代似乎就是弹指之间的事。这种印象在许多小说、影视、穿越文中被反复渲染,仿佛古代的武将个个都像三国的吕布、隋唐的李元霸,不但能单挑万人,还能手握重兵、随意号令,将天子玩弄于股掌之间。然而,历史的真相真是这样吗?
实际上,兵权在中国古代是历朝历代皇帝最为看重的核心权力,绝不会随便落到一个武将手中。武将即便带兵在外,也往往受制于重重制度、命令和监督,要想调动军队、号令三军、掀起风浪,可没有那么容易。咱们不妨系统地理一理。
自秦汉以来,中国的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兵权的收归中央。在封建王朝的逻辑中,兵权就是帝王权力的根基。失去了对兵权的控制,皇帝的龙椅随时都有被掀翻的风险。
汉武帝时期,哪怕是自己的亲信武将,也不可能随便调动军队。大家耳熟能详的卫青、霍去病,战功卓着,声望如日中天,但你仔细看他们的履历就会发现,这两位再怎么被宠信,每次出征都是皇帝亲自下诏、下兵符,兵符分两半,一半在将军手中,一半在朝廷,出兵、调动、作战都需对照核准。士兵、粮草、军械的调拨,哪一样不是要层层批示?
到了唐代,虽然节度使制度看似给边疆将帅相当大的军政大权,但实际上,每一个节度使的设立、撤换、调动、裁撤都在皇帝的诏令之下。唐代前期的军事重镇节度使往往身兼防御、军政、财政等职,但中央对他们仍有监控,很多地方还会特派监军宦官或监察御史随行,确保节度使不敢轻举妄动。
至宋代,更是将兵权制约推向极致。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将兵符、调兵大权收归中央,重文抑武成为国策。宋朝的武将连带兵打仗都要被文臣掣肘,像西夏、辽金边患频仍,宋将们也常常因调度不灵、中央干预、兵力分散而处处受限。比如西北边疆的西军,虽号称宋朝最精锐,但其调动、粮饷、换将都得枢密院、兵部批准,武将难以独断专行。
明清时期更不用说,卫所制、锦衣卫、东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