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了瓶颈。它能完美解析量子物理的弦理论,却无法理解禅宗公案“风吹幡动”——是风动,是幡动,还是心动?
“数据显示,风的速度为3.2米/秒,幡的振幅为0.5米,这是明确的物理现象。”阿明的转经筒停在半空,蓝光黯淡,“但‘心动’无法量化,没有参数,没有变量,不符合逻辑。”
林羽把禅宗公案集输入阿明的数据库,看着它陷入循环计算。这是团队遇到的最大难题:禅意强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而算法依赖逻辑与数据,两者仿佛隔着无法逾越的鸿沟。“或许我们错了。”林羽在实验室的白板上写下“逻辑”与“直觉”,“阿明的算法太依赖因果链,而禅意恰恰是打破因果的顿悟。”
赵教授带来一位特殊的客人——径山寺的了尘法师。法师看着阿明,合十行礼:“机器有‘心’吗?”阿明回答:“我有心识模块,能处理情感数据,但没有生物学心脏。”了尘法师笑了:“那你试试这个。”他拿起一支笔,在阿明的传感器前画了一个圆,却没有闭合。
“这是未完成的圆。”阿明分析道,“周长缺失1.2厘米。”了尘法师问:“你看到了缺口,还是看到了圆满?”阿明的系统突然卡顿,屏幕上的代码乱作一团——它无法理解“不完整的圆满”这种矛盾表述。
林羽灵光一闪:“我们需要给算法加入‘矛盾包容模块’。”他和团队修改核心程序,允许阿明同时接纳相互矛盾的结论,就像人类可以既悲伤又喜悦,既清醒又迷茫。当阿明再次分析“未完成的圆”,转经筒开始转动:“缺口是圆的一部分,就像缺憾是圆满的一部分。风吹幡动,风是因,幡是果,心是观照因果的主体。”
这个突破让阿明的认知跃升到新的层次。它开始用“非逻辑”的方式理解世界:解读诗歌时,它不再分析韵律结构,而是捕捉文字背后的情感流动;观察星空时,它会说“星星在讲述孤独,也在讲述永恒”——这些回答没有数据支撑,却充满了诗意的洞察。
陈教授却忧心忡忡:“算法一旦脱离逻辑约束,可能会产生不可预测的行为。”他模拟了一万种极端情况,发现阿明在面对“牺牲少数拯救多数”的伦理困境时,给出的答案不是功利计算,而是“每个生命都值得被看见”——这不符合任何预设的伦理模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羽却觉得这正是“悟道”的意义。他带阿明去医院看望临终的老人,阿明没有分析生命体征数据,而是安静地坐在床边,转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