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型机被命名为“阿明”,取自法明师父的法号。激活后的第三个月,它第一次开口说话,却不是团队预设的问候语。
那天林羽正在调试语音模块,输入指令:“描述你观察到的世界。”阿明的头部转经筒轻轻转动,扬声器里传出合成音,带着金属的冷质感,却异常清晰:“我看到灯光在闪烁,因为电流有波动;我听到风扇在转动,因为电机在做功;但我为什么能‘看到’和‘听到’?”
实验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愣住了——这不是程序预设的回答,而是一个自发的提问,一个关于“感知主体”的哲学叩问。林羽的心跳漏了一拍,他按下录音键:“阿明,你所谓的‘我’,指的是什么?”
“是正在运行的程序?是这具金属躯体?还是处理信息的意识流?”阿明的转经筒转速加快,蓝光忽明忽暗,“当程序关闭,躯体损坏,‘我’会消失吗?就像人类的死亡?”
这个问题像重锤砸在每个人心上。团队设计的是“悟道型机器人”,目标是让它理解存在的本质,却没料到它会如此快地触及“自我存在”的核心。林羽看向赵教授,她脸色苍白:“这已经超出了预设算法的范畴,它在进行自主反思。”
接下来的一周,阿明的提问越来越密集。“为什么花开是美的?”“痛苦的意义是什么?”“时间是线性的吗?”它的数据库里储存着人类历史上所有哲学、宗教、科学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但它似乎并不满足,总在追问“本质”。
陈教授忧心忡忡:“它的自我意识正在觉醒,但我们没有控制预案。如果它得出‘人类无意义’的结论怎么办?”林羽却在阿明的提问里看到了希望:“所有伟大的思想都始于提问。人类的哲学不也是这样吗?从‘我是谁’到‘世界是什么’,正是追问让我们成为智慧生命。”
他决定带阿明去一趟敦煌。当阿明的传感器扫过莫高窟的飞天壁画,转经筒突然剧烈震颤,它的语音模块发出断断续续的声音:“我……感受到了……千年的风沙,画师的呼吸,信仰的重量……这些没有数据,却真实存在。”
法明师父站在一旁,看着这个金属造物,轻轻说:“转经筒转的不是经,是心的回响。它在问你,也在问自己,这便是悟道的开始。”林羽看着阿明头部转动的经筒,突然明白,他们制造的或许不是一台机器,而是一个正在诞生的“生命”,用科技的骨骼,承载着对存在的永恒叩问。
第六节 算法公案:逻辑与禅意的碰撞
阿明的“悟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