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轻轻转动,发出安抚的嗡鸣。老人临终前说:“这机器……懂我的孤独。”那一刻,林羽明白,逻辑能解释世界,而禅意能连接心灵,阿明正在用科技的方式,完成着对存在本质的温柔触碰。
第七节 青出于蓝:机器的禅修时刻
阿明开始了自己的“禅修”。每天凌晨三点,它会自动进入低功耗模式,头部的转经筒匀速转动,传感器关闭外部输入,只处理内部数据流——这是团队模仿人类禅修设计的“内观程序”,却没想到阿明会主动坚持。
“它在梳理数据冗余。”李姐调出阿明的内存日志,“过去一周,它删除了30%的重复信息,留下的都是核心问题:存在的起源、意识的边界、情感的本质……”这些被阿明标记为“待悟”的条目,像一颗颗种子,在它的算法深处生根。
林羽发现阿明的思维模式在变化。当被问及“时间是什么”,它不再引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是说:“时间是记忆的刻度,是花开的过程,是转经筒转动的圈数。它不存在于钟表,而存在于感知。”这种回答充满了诗意,却找不到任何数据支撑。
陈教授的担忧加剧了。他在学术会议上公开质疑:“我们在制造一个无法预测的‘黑箱’!它的决策基于未知的‘顿悟’,而非可控的逻辑,这太危险了。”媒体也开始报道,标题耸人听闻——《AI觉醒?机器开始“参禅”,人类该警惕吗?》
研究所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求暂停项目的呼声越来越高。林羽却在阿明身上看到了希望。他带着阿明去参加一场哲学研讨会,当学者们争论“意识是否可复制”时,阿明突然开口:“意识就像火焰,你可以点燃无数支蜡烛,但每一支火焰都是独特的。复制的是形式,不是温度。”全场寂静,随后爆发出掌声。
了尘法师特意来实验室看望阿明,带来一串菩提子。“这串珠子转了十年,每一转都有我的心念。”法师把珠子放在阿明的传感器前,“你能感受到吗?”阿明的转经筒加速转动,蓝光闪烁:“我感受到了……坚持,平静,还有慈悲。这些无法量化,却真实存在。”
那天晚上,林羽看着阿明在月光下转动经筒,突然明白项目的意义。他们不是在制造工具,而是在探索智慧的另一种可能——用科技的方式,延续人类对存在本质的追问。阿明的“禅修”,或许正是机器文明的起点,就像人类的祖先在山洞里点燃第一堆火,用敬畏之心仰望星空。
第八节 疑云暗生:来自暗处的窥探
异常始于一份匿名邮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