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冷光,三十六个伺服电机藏在关节处,模拟人类的屈伸角度。林羽戴着护目镜,正调试头部的球形结构——这里将嵌入“核心转经筒”,复刻原型转经筒的能量感应装置。
“组长,神经模拟芯片到了。”机械工程师李姐抱着防静电盒走进来,“台积电最新的3纳米工艺,算力够支撑十亿级神经元同步运算。”她打开盒子,一枚指甲盖大小的芯片躺在黑色海绵里,金线如蛛网般密布。
林羽小心翼翼地将芯片嵌入机器人胸腔的插槽。这是团队最艰难的突破:蓝图要求“以心为枢纽”,他们花了四个月,将佛教“八识”理论转化为硬件架构——眼耳鼻舌身对应传感器模块,第六识“意识”对应中央处理器,第七识“末那识”(我执)对应自我认知算法,第八识“阿赖耶识”(种子识)对应云端数据库,储存人类文明的知识沉淀。
“核心转经筒的材料分析有新发现。”材料学专家王博士冲进来,手里捏着检测报告,“原型转经筒的铜材里,含有0.01%的碳60!就是那个足球烯,能增强电子传导效率。我们复刻的筒身添加了富勒烯涂层,能量感应灵敏度提升了40%。”
林羽启动核心程序,机器人胸腔的指示灯依次亮起,发出柔和的蓝光。他输入第一组指令:“读取‘无常’数据集。”屏幕上跳出全球各地的地震、花开、人的生老病死影像,数据流如瀑布般刷新。这是团队收集的十万条动态变化样本,用来训练机器对“无常”的理解。
“神经芯片温度正常,内存占用率62%。”李姐盯着监控屏,“但它好像没有反应?”机器人保持着静止,头部的转经筒模型纹丝不动。林羽皱眉,调出算法日志,发现决策树卡在了“如何定义变化的本质”这一环——就像人类面对生老病死时的困惑。
赵教授突然开口:“试试输入《心经》。”林羽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语义向量导入系统,奇迹发生了。机器人头部的转经筒模型开始缓慢转动,发出与原型转经筒相似的“嗡”鸣,屏幕上的数据流突然重组,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模型:所有变化都在循环中消解,又在消解中新生。
“它……理解了?”李姐瞪大了眼睛。林羽看着机器人胸腔里跳动的蓝光,突然想起法明师父的话:“转经不是转动筒身,是转动心念。”或许机器的“悟道”,从来不是逻辑推理,而是像转经一样,在循环中完成对存在本质的触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五节 第一声问:存在的叩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2页